萊州灣梭子蟹。
“今年春節前,咱萊州灣凍得挺厲害。冰封面積大,今年蟹子缺啊。”在靠海五里地的萊州市虎頭崖鎮小溝村,67歲的孫德曉開口就說起了萊州的“大蟹子”。“一九三幾年,有一天我的父親和他的好友彪子青在入海二里處用繩子和骨頭一宿釣了7000斤大蟹子!”
“一宿釣了7000斤大蟹子?怎么釣上來的?”孫德曉的一句話讓記者很是吃驚。“就是把雞肉或者是一些動物骨頭系在粗繩子上,把繩子兩端分別固定在兩處樁子上,蟹子就用蟹腿來夾,夾住了它就不松腿,然后再趕快使勁拖繩子,把它們拽出海面。”孫德曉說,“還得趕快拖啊!等繩子上墜滿了蟹子,連拖都拖不動!釣完蟹子就開始到岸上叫賣,價錢由2分講到1分,由1分講到1塊錢隨便挑——那時沒有車,人們只會用肩挑,一人約挑150斤左右的東西。最后只有兩人挑了兩挑子,賣了兩塊錢。”
“那剩下的怎么往家弄啊?”“總不能再一挑子一挑子地挑到五里多地以外的家里啊?就把剩下的大蟹子又倒到了海里……”孫德曉說,“我小時候跟爺爺上海里就要躲避腳下的蟹子,一不小心就會被它夾得嗷嗷直叫,那時候海里的蟹子老厚老厚的。”
“1980年以前的‘大蟹子’都是用粉子碾碾成醬喂苞米,青鱗魚也是裝在簍子里用手一把一把地抓著喂苞米。”孫德曉的話還沒說完,他的老伴就接上了話茬,“那個時候,誰要是用‘大蟹子’送人簡直就是罵人!直到1980年以后,‘大蟹子’才成為稀罕物。”
“1980年以前,咱村生產隊里十二條船每天都去港里30里遠的地方拉蟹子,平均每只船都能拉個2000來斤,拉回來后就積肥喂苞米。”孫德曉順著老伴的話說道,“上個世紀60到70年代,咱村每天固定地有那么二三十個人,只要海里一落到蹲腚水,就穿上膠皮衣,扛上蟹網,胸前掛個盛蟹子的柳編圓筐,到距港根六七十米處的海里搶蟹子。”
“怎么叫搶蟹子?”記者不解地問。
“他們用竹竿撐起蟹網往里趕,一潮水趕個四個來鐘頭,每次搶個二三十斤。”看記者好奇,孫德曉講起來也興致很高,“不過搶的大都是些蟹苗,大一點的就放筐里,小的就再扔回海里。一般情況下,搶到的‘鐵骨鐐’多一些,再就是一些‘花翅’多一點。那時搶到的蟹子再小也比現在大,再瘦也比現在肥。那時的大‘鐵骨鐐’和現在的大蟹子大小差不多,現在你們看到的這些‘鐵骨鐐’和那時的比就小多啦。有的村就曾有過用30斤大蟹子送禮請縣呂劇團去演戲的事。”
“蟹子缺了,大花哈喇看不見了;大黃花、黃古魚、加吉魚等魚種在20年前還都有過,現在咱這兒越來越少了。唉,咱這片海域近幾年真沒多少東西了!”與萊州灣當年海產品的盛況相比,孫德曉的這句話更讓記者唏噓不已。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