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死亡前一般先“浮頭”(露出灘面),當潮水漲到灘面時,快要死亡的文蛤逐漸冒出灘面,潮水退落后即張殼死亡。
在文蛤生產上,文蛤會發生大批死亡,其速度和規模是相當驚人的。從發現少量死亡到大批死亡只要幾天時間。文蛤的突然大批死亡有其季節性和區域性,并與氣候條件密切有關。從時間上看,大都發生在6月中旬到10月份,以小潮汛期間較多。從區域來看,死亡區的潮位較高,文蛤的密度也比較大,文蛤的大批死亡通常發生在天氣悶熱、高溫、多雨或大風浪后。
造成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各地不盡相同,各有主次,而且往往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密度大、個體瘦弱是導致文蛤死亡的前因。文蛤大批死亡往往發生在繁殖高峰過后的高密度區,密度高,容易產生餌料缺乏;繁殖期后,文蛤體質虛弱,移動及潛居都發生困難,容易浮頭,直至死亡。
2、多雨、高溫、低氣壓、刮大風是產生文蛤大批死亡的重要氣象因素,文蛤大批死亡往往多發生在:連續4天以上陰雨;小潮汛有1天以上日降雨量大于300毫米;日最高氣溫連續3天以上大于30℃;日氣壓持續3天以上小于1001毫巴;起水至大潮汛期間出現大于八級大風,將文蛤打出灘面,聚積成堆而引起死亡。
3、文蛤死亡后的污染及其相互感染也是引起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高溫期文蛤死后腐敗很快,污染底質,導致周圍的文蛤相繼死亡。
4、寄生蟲病引起文蛤軟體部消瘦、發紅、繁殖期性腺不發育,當環境條件惡化時即“浮頭”死亡。
5、養殖潮位高或者灘面不平,容易受高溫和淡水等因子的不良影響。
6、苗種采捕和放養時溫度過高、密度過大、貯運時間太長以及貝體損傷等多方面因素使移養文蛤的大批死亡。
7、海區發生赤潮,則是造成文蛤大批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預防文蛤死亡的措施,關鍵是使文蛤在適宜的條件下生活、成長,為此,文蛤生產應該根據其生態習性和生理特點進行,盡量滿足其需要,以保證順利生長和發育,具體措施有:
1、選擇優良的養殖場地。優良的養成場不僅文蛤生長快、產量高,也是防止其大批死亡的重要因素。養成場還要防止老化,通常采用鐵耙耙松底質,或用拖拉機或翻灘機翻松底質,由自然海水的漲落進行沖洗。
2、掌握適宜的資源和放養密度。由于各地環境條件有所差異,底質、餌料、海水理化因子以及流水狀況等不盡相同,適宜的資源量和放養密度不能劃一,總的原則是養成條件好的海區,其數量可以多些;文蛤個體小的,放養密度可以大些;潮位低的,資源和放養密度可以偏高;潮下帶淺水區可適當加大。
3、防止養成區海水和底質的污染。環境污染是引起文蛤死亡的重要原因,文蛤生產中,要嚴禁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養成區;要及時清除區內剛死亡的文蛤,避免或減少因文蛤腐敗引起的自身污染。對于已經污染的灘涂,采取多次墾翻的辦法,由潮水自然沖刷清洗,有助于排除污染,較快地恢復生產。
4、加強養成管理工作。除每潮巡視外,還要做好下列工作:一是高溫期前將高潮位過密的文蛤有計劃地向低潮位搬移,或者隨著文蛤的生長,及時向低潮位或密度小的部位疏散;二是拾除養成場內的貝殼和雜物,確保文蛤有較好的潛居條件;三是在條件許可時,及時平整養殖區灘面,使之不出現低洼積水的灘面。
5、合理采收、采取捕大留小、輪捕輪放等生產措施,既有助于提高養成區生產力,是穩產高產的技術措施,也是介質資源相對穩定,避免資源過擠過密,減少或防止文蛤的死亡的好方法。此外,資源豐富的海區,在文蛤繁殖期前,留足親貝的前提下,將潮位較高、密度又大的區域內的文蛤適當采捕,也有助于預防死亡、減少損失、增加經濟收入。
文蛤死亡的原因很復雜,有時是綜合因子作用的結果。為此,要結合文蛤生產注意積累基本資料,采取綜合性措施解決或減少文蛤的死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