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日韩国产另类,香蕉碰碰人人a久久动漫精品,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精品,成人在线激情视频,海外加速器试用三天

首頁 | 水產新聞 | 獨家專題 | 漁商阿里 | 漁資團購 | 水產人才 | 市場行情 | 水產技術 | 對蝦網 | 會議展會 | 水產視頻 | 水產論壇

企業推廣

  • 資訊
  • 技術
  • 產品
  • 企業
  • 招聘

搜魚高級搜索對蝦  羅非魚  金鯧魚  草魚  石斑  泥鰍  黃鱔  海參  小龍蝦  鰻魚  大閘蟹  

中國水產論壇
當前位置:首頁 > 水產新聞 > 國內新聞 > 綜合新聞 > 正文

青島嶗山漁業謀劃“低碳路線”

發布時間:2010/3/24 8:28:52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謝雪琴  我來說兩句我來說兩句(0)
旺旺好漁資電商平臺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0年嶗山區已制定海洋漁業發展“低碳路線”,采取多種措施減少養殖生產活動中的煤炭、柴油使用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努力實現漁業生產富民生態雙贏。

    推進“低碳”養殖

    在水產品養殖方面,嶗山區將采用“低碳”節能無公害化生產技術,降低養殖生產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生產。

    對養殖企業的無公害水產品生產企業、養殖戶實行 1至 2萬元的產品、產地補助,繼續推行無公害水產生產標準,推廣“太陽能養蝦”,深水抗風浪網箱等“低碳”無公害化養殖新技術,壓縮養殖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排碳量,并實現刺參、鮑魚、對蝦等特色養殖水產品的品牌化戰略。

    轉換漁業生產方式,將漁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發展休閑觀光漁業,2010年嶗山區計劃投入資金在流清灣、青山灣建設垂釣平臺兩處。按照生態漁業發展規劃繼續實行海洋生物增殖放流,計劃在沙子口海域放流各類中國對蝦和鲅魚苗等優質苗種 2.5億單位。

    實施生態“放養”

    嶗山區還將采取措施,實施海洋生物生態“放養”工程,增強嶗山水域海洋生物“吸碳、固碳”能力。

    通過涵養和有限增殖海域內有益海洋藻類,形成以藻養貝,以藻養蝦,以貝養蟹的生態“放養”機制,保持海域內生物種群數量的穩定增長,增強海域內藻類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達到每平方公里年均100至 120噸的水平。

    進一步開發海藻人工增殖技術,加大海洋藻類人工養殖收獲扶持力度,提高海藻植物產量。鼓勵近岸漁民開發海洋藻類如牛毛菜、海木耳等海洋野生藻類的經濟價值,從而達成人工增殖,加工成“海涼粉”、“海苔”等大眾食品供應市場;進一步投放人工漁礁 15 萬方,擴大小麥島五丁礁海域“海洋牧場”規模,吸引集聚魚群,培植生長藻類,形成生態輻射效應。

    推行海上水產“物流新模式”

    2010 年嶗山漁業捕撈作業漁船將進一步推行海上水產“物流新模式”。這種物流新模式是將船只劃分為捕撈船和收購船兩類,讓捕撈船在一定海域內捕魚,每隔一定時間將艙內漁獲卸載給收購船,再由收購船將多艘捕撈船的漁獲運往沙子口漁港中心碼頭,而收購船則在再次啟航前備足海上捕漁船所需的給養與油料。

    據介紹,這一新型“物流方式”一方面能夠節省捕魚船來回返港的路程,使每噸捕撈水產品的柴油平均消耗量減少為原來的一半。另一方面能夠大幅延長捕撈船只的海上捕撈作業時間,增加魚蝦捕獲量。據測算,在應用了這種海上水產“物流新模式”之后,沙子口中心漁港的捕撈作業船每年總共能節約燃油1640余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5210余噸,并使漁民增收1200余萬元。

    另外,嶗山區還將按照“拆舊并小”的原則,淘汰設備落后、污染重、效益差的舊漁船和近岸小漁船,這一措施每年能節約柴油消耗 1170余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3720余噸。 
編輯:謝雪琴 訪問人次:2264 關鍵字:青島嶗山,漁業,低碳路線,  >> 更多資訊進入水產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發表評論
用戶昵稱:

評論內容:
滑動完成驗證:
 

品牌推廣

咨詢:0779-2029779

第十七屆農聘中國水產人才網絡招聘會

農聘-水產人才網

獵弧英雄

蝦青素

強肝

手機版水產門戶網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水產前沿廣告

海洋與漁業

圖文推薦

更多

最新綜合新聞

更多

紅法活體蝦青素

今日要聞

更多

熱點推薦

更多

關于我們 | 企業推廣

會員服務 | 網站動態

聯系方式 | 友情鏈接

付款方式 | 網站地圖

服務專線:0779-2029779

傳  真:0779-2030003

郵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響力的水產網站--水產門戶網

廣西南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桂ICP備11001749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桂B2-20050073

X

中國水產門戶網微信平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