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湖北境內長江段水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局部范圍水生生物資源衰退趨勢得到初步遏制。這是記者從昨日召開的全省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會上獲得的好消息。
省水產局披露,自2007年起,該局在長江、漢江連續三年組織開江捕撈,監測長江、漢江水生生物生存狀態。去年7月組織15條船,在武漢、武穴、荊州、宜昌、襄樊、丹江等15個具有代表性的江段開江捕撈,首次出現捕獲量上升的喜人局面。15條捕撈船的日平均捕撈產量18.15公斤,部分船只還捕撈到曾一度消失的長江河蟹等稀有品種。
歷史上,長江流域水生生物曾多達1100種,擁有許多特有、珍稀魚類和野生保護動物。
從2002年開始,省水產局圍繞長江禁漁做了大量工作,同時在長江、漢江上組建起18個國家級和省級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保護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和產卵場所,僅長江保護長度就達200公里。他們還開展江河湖庫大范圍增殖放流,去年投入的經濟魚類達4.8億尾。
據介紹,從今年起,我省還將開展“灌江納苗、江湖連通”工程,用兩年時間,將咸寧的西涼湖、黃蓋湖、三湖連江水庫,黃岡的太白湖、武黃湖、白潭湖、赤東湖、赤西湖、望天湖、黃沙湖,黃石的大冶湖、網湖、海口湖、朱婆湖和武漢的漲渡湖全部與長江打通,改善水域生態,豐富水生生物的多樣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