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年來,湖北省石首市認真貫徹落實省水產工作會議精神和荊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抓水產”的戰略決策,全面實施水產業壯大工程,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優化養殖模式,在鞏固傳統產品和優化模式基礎上,大力發展鱖魚養殖。2010年,該市計劃發展鱖魚專養1000畝,套養3萬畝,總產量1500噸,鱖魚產值近億元,為全市農民人均增收達100元。
一、建設高標準專養示范基地。根據鱖魚專養對池塘基礎條件要求較高的特點,結合去冬今春水產開發,該市在團山寺、高基廟、東升、桃花山四個鄉鎮確定了鱖魚專養示范基地,對專養池塘進行了高標準改造,使1000畝魚池水深均達到2米以上,實現了水、電、路及增氧機、抽水機等設施配套,并按1畝專養池配建2.5-3畝餌料池的要求改建到位,為開展鱖魚專養、實現養殖目標和效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年3月份,全市示范養殖戶已做好清塘、消毒等專養前的準備工作。
二、建立鱖魚苗種繁育基地。開展鱖魚養殖,苗種供應是前提。為了讓養殖戶降低養殖成本,避免外購苗種成活率低的狀況。去年10月份,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廣東老板在該市中湖漁場建立了100畝規模的鱖魚苗種繁育基地,現已存養鱖魚親本5000組,具備年育種1000萬尾的生產能力,能夠滿足該市鱖魚生產發展的需要。
三、著力解決餌料供應難題。該市開展鱖魚專養模式歷史較長,但因餌料解決難度較大,專養成功的不多,賺錢的幾率低,導致規;B殖進展緩慢。針對這一關鍵難題,該市在建立鱖魚苗種繁育基地的同時,將鯪魚作為餌料魚從廣東引進,為鱖魚養殖提供保障。鯪魚屬熱帶魚,抗病力強,成活率高,餌料系數較低,一般為4:1,比用白鰱作為餌料成本低一半,并且供應量大,基本能夠同步滿足鱖魚生長的需求。
四、搞好技術指導服務。一是組織參觀考察。去年9月,該市水產局組織部分養殖專業大戶到廣東參觀學習鱖魚專養模式。通過現場參觀、情況介紹和算賬對比,了解了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學到了鱖魚專養的關鍵技術,看到了市場前景。二是開展鱖魚專養技術培訓。結合春季水產技術培訓活動,該市將鱖魚專養模式作為技術推廣和培訓的重點內容,向養殖戶詳細講解鱖魚專養技術,編印并下發《鱖魚養殖技術手冊》1000份,讓養殖戶全面了解和掌握鱖魚養殖技術。三是通過媒體傳播鱖魚養殖技術。該市水產局安排水產專家通過石首電視臺《農事直通車》欄目,圖文并茂地從池塘建設、餌料培育、鱖魚養殖、日常管理及產量、效益分析等方面進行講解,擴大技術指導覆蓋率。同時,通過手機短信平臺宣傳鱖魚專養模式。3月份,已向全市600多名水產養殖大戶發送信息2000多條,進一步深化了養殖戶對鱖魚專養模式的認識。
五、適時出臺優惠政策。為了鼓勵和支持該市鱖魚產業發展,促進鱖魚規;B殖進程,市水產局去年底出臺優惠政策,從局機關經費中列支20萬元,對鱖魚專養養殖戶給予50%的苗種補貼,對四大示范基地進行重點傾斜,以降低養殖風險。
由于措施得力,養殖戶積極性空前高漲,鱖魚專養發展態勢良好。石首市正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鱖魚產業發展步伐,力爭三年內養殖面積達到5萬畝,其中專養1萬畝,年產值5億元,占漁業總產值30%以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