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河蟹是淡水產品中的珍品,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當人們分享軍山湖螃蟹的時候,可曾想過它們的“父親”是誰,又經歷了怎樣的“拉郎配”,才能保證蟹種的優良?日前,筆者接連走訪了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余干縣4家水產養殖基地,了解鄱陽湖人家的“養魚經”。
興建本地良種場 解決苗種難題
眼前的軍山湖正處于靜養期,清澈的湖面波瀾不驚,湖對岸的村落在煙雨中若隱若現,美不勝收。指著連綿的美景,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科技局局長胡伯玉自豪地說,“從沿湖環境的保護,到大閘蟹的激光防偽標志等等,科技的貢獻無處不在。這從常人容易理解的螃蟹育種問題上就可見一斑。”
軍山湖歷史上的河蟹是天然狀態下自然生長的野生蟹。河蟹在長江入海口咸淡水交界處繁殖后,蟹苗沿長江上溯,進行生長洄游,通過長江進入鄱陽湖水域生長,在包括軍山湖在內的鄱陽湖生長成熟后,再順長江而下,進行生殖洄游,如此循環。20世紀,由于天然蟹苗的減少,鄱陽湖天然水域難見河蟹的蹤跡。
“鄱陽湖水質優良且適合螃蟹生長,總不能因為蟹苗原因坐以待斃吧?”江西省軍山湖魚蟹開發公司總經理趙城珍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參加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購買蟹苗投放到軍山湖“人放天養”,但蟹苗的價格一年比一年昂貴,且運輸成活率低,軍山湖大閘蟹步入產業化發展階段,蟹苗成為一個瓶頸。
2001年,進賢縣科技部門經過科學實驗,投巨資興建了省級水產場“進賢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良種場”,先建立了1萬畝河蟹種質資源庫,從資源庫挑選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性狀優良的母蟹,從安徽、江蘇等水質較好的大型湖泊挑選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性狀優良的公蟹作為親本,送到沿海定點繁殖,再將蟹苗運到進賢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良種場培育成V期幼蟹和一齡蟹種后,投放軍山湖養殖,確保軍山湖大閘蟹的品種純正,解決了異地購蟹苗的苦處。
倡導生態理念 推行健康養殖
我們進入余干境內,沿著人工筑起的康山大堤漫步,只見一眼望不到邊的湖水蔚為壯觀,大堤左側是漂浮在水上的漁民村莊,右側斜坡上是成群放養的水牛,漁村風光讓人拍手稱妙。
“這左邊是鄱陽湖,右側是面積達12萬畝的康山大湖,我們成立生態農業發展公司發展‘水下養蟹、水中養魚、湖邊種蓮、岸上衍草’的生態模式。”站在內湖邊,余干縣科技局局長吳志達介紹,余干以“鄱陽湖區域特種水產繁殖體系建設及示范”為載體,研究開發具有鄱陽湖特色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建立“高科技、高標準、高效益”的三高漁業示范工程和產業化體系。
以余干縣瑞洪鎮鎮郊村3000畝黃鱔烏魚示范基地為例,前些年,一種名叫諾卡式菌的病菌襲擊了這里的烏魚,死亡率在50%以上,給養殖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該縣科技部門立即聘請權威專家攻關,找到病因,并在最短的時間內研究出有效的防治辦法,隨后在全縣養殖戶中推廣,挽回經濟損失超過2000萬元!
進賢和余干農業科技部門的負責人說,科技健康養殖不再是一個虛擬概念,已在保護鄱陽湖生態和老百姓增收方面見到實效。通過科技謀發展,通過科技保護鄱湖清水,是每個湖區人謹記的宗旨。
興科技 促發展
曾幾何時,湖區的農業基礎很差。有首民謠形容當時的湖區百姓生活:鄱陽湖邊扎籬笆,紅壤崗上種莊稼,天晴五日一塊銅,下雨七日一包膿。如今,許多外出打工的湖區人都回來選擇特色養殖,每到收獲時節,滿是人來人往的熱鬧場景。究竟是什么引領湖區農民生活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原來通過綜合治理,特別是近幾年科技部門在湖區實施的國家糧食水產豐產科技工程項目,湖區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鎮郊村一片3000畝的生態漁業示范養殖基地,該村黨支部書記陶水根介紹,靠著這塊特色養殖示范基地,全村老百姓人均收入超過萬元。而在十多年前,這塊基地還是一片無人問津的水澤地,經常洪澇,根本長不出什么莊稼。在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等項目資金引導下,這片湖區成了百姓的聚寶盆。科技部門在這里廣泛實施“生態漁業養殖技術示范及推廣”項目,進行“烏魚池塘高產養殖”和“黃鱔小網箱高產養殖”技術課題研究,極大提高了特色水產產量和質量,全村80%的村民,靠著特色養殖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