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華鱉對于湖南——特別是“甲魚之鄉”的漢壽縣養殖戶來說,意義不一般。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漢壽最先開始進行規模化甲魚養殖,一度成為養殖業投資熱點,中華鱉的身價在市場的狂熱追捧下猛漲百倍,一只母鱉比一頭老黃牛還貴。但不久走私鱉苗、鱉蛋的大量涌入,鱉病的流行和蔓延,鱉價急速跳水,整個產業鏈在瞬間垮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0年左右,當時一只鱉苗還賣不到1塊錢,商品鱉不足10元/500g,約1/3的養鱉場倒閉或轉產。
經歷了持續幾年的低迷行情,湖南甲魚養殖規模大大下降。2006、2007年的商品甲魚行情好轉,又挑起了大家的養鱉熱情。但緊接而來的金融危機,以及市場的供過于求給逐漸走好的甲魚市場無疑又澆了一盆冷水。國際白魚粉價格暴漲,飼料成本上升,直接導致了2008、2009年甲魚市場的不景氣。
甲魚真正從野生走向人工養殖,也就10來年的光景。這些年間,種苗場和養殖戶一直被看不清的市場開著殘酷的玩笑,大喜大悲之間,早已失去了方向。回憶起養鱉“豐產不豐收”的經歷,不少養殖戶仍心有余悸。
種苗:外來苗沖擊,本地苗賣不起價
湖南省商品甲魚養殖量目前占全國養殖總量的4%-5%,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常德市的漢壽縣、鼎城區黃珠洲鄉,益陽南縣,岳陽華容、湘陰等地。以漢壽縣的規模最大,其甲魚親本與苗種產量占全省70%以上,商品魚養殖占全省50%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漢壽甲魚的精養池有1萬畝左右,加上魚鱉混養池,甲魚養殖水體達3萬畝以上,這還不包括一些尚未統計的套養數據。
盡管湖南漢壽是中國的“甲魚之鄉”,但其苗種僅占全國產量的1/4左右,遠滿足不了全國市場的需求。全國每年放養的4-5億只龜鱉苗中,大量是外來苗,如日本苗、越南苗、臺灣苗。
漢壽每年中華鱉苗生產規模在3000萬-4000萬只,除本省外,主要銷往廣東、½浙、湖北等地;年產甲魚親本100萬-150萬kg以上,其中優質親本為25萬-40萬kg;商品魚250萬kg左右,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地。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甲魚養殖大規模興起后,外來品種越來越多,對湖南中華鱉形成了很大的沖擊。外來甲魚產卵時間和出苗時間早于大陸的中華鱉,時間優勢明顯;同時產量大,單位生產成本低。比如4月份湖南中華鱉才剛開始出泥,而臺灣鱉已經開始產蛋;同時臺灣鱉的產蛋周期長,單位產蛋數量多,所以在成本上有著絕對的優勢。中華鱉1kg親本大概產蛋15只,而臺灣鱉的產蛋量在25只以上。如果臺灣苗成本1元/只,那中華鱉至少得1.5元/只才能收回成本。
是否中華鱉與之相比就完全沒有市場呢?其實不然,中華鱉在生長速度以及品質上依然有著絕對的優勢。臺灣鱉在500g以前生長速度要稍快一些,但是在500g以后生長速度明顯遜色于中華鱉。而且臺灣鱉病害多,從營養與口感上也要差很多。
但外來苗對市場的沖擊依然不能忽視。湖南省漢壽縣龜鱉良種場辦公室主任李明說,“2009年的苗種行情不是很好,前期苗能賣2元多/只,后期只有0.6-0.7元/只,全年的均價在1.2元/只。”如過山車一樣的苗種行情波動,一般的小型繁殖戶對此難以承受。
據了解,2010年廣東的商品魚養殖戶減少了1/3,苗種需求相應減少。“隨著眾多外來品種以及國內½西苗、黃河鱉的沖擊,再加上魚粉上漲飼料成本增加導致的商品魚養殖規模減少,2010年的苗種市場預計不會太好。但近幾年行情一直不好,親本養殖者漸漸減少,明后年的苗種市場應該會有所起色。”李明表示。
飼料:白魚粉價格高企,養殖戶更要選好料
目前甲魚飼料價格在17500- 19500元/t,而去年同期價位約為12000元/t,同期漲幅達6000元,主要是受白魚粉價格高企影響。目前美國白魚粉報價為18000-18500元/t,已經超歷史最高價位,但還在上漲。原料、飼料上漲勢必會對苗種、養殖造成很大的影響。
福建正源飼料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紹濱說:“甲魚飼料市場主要特征是飼料廠家魚龍混雜。養殖戶對飼料品質缺乏判斷,不會理解市場上原料的緊張,只會在價格上考慮。再加上一些飼料廠商存在投機取巧的行為,用劣質魚粉或大量的植物蛋白來替代白魚粉,這樣對養殖戶的甲魚養殖就帶來了病害隱患,導致養殖不成功。
張紹濱認為,如果廠家能在保證飼料質量的前提下合理漲價,養殖戶又能理性地選擇美譽度高的飼料品牌,在這種樂觀的情況下,養殖戶的甲魚成本僅增加2.5元/500g。對于定位高檔的甲魚來說,影響并不大。
湖南省長沙湘中飼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張水說:“今年4月份以來白魚粉一直維持在高價位,期間也有一些波動。今年的魚粉因地震引起,現在廠家都在觀望。如果等主要出產地秘魯恢復生產到成品抵達中國基本上要到10月份,這個時候大面積魚都已經停食了,所以今年的魚粉價格將會一直維持在高位運行。”
如果按照正常做,大多數廠家今年是沒有利潤的,只能是維持市場。但是湘中飼料擁有5個魚粉廠,所有的白魚粉都是自產,所以做甲魚料具有成本優勢。
黃張水認為,雖然飼料價格在上漲,但是養殖戶還是有利可圖的。現在的市場已經比較成熟,不可能出現大起大落。主要的風險是在于一些飼料廠家為了控制成本降低飼料品質,而很多養殖戶不去分析原因,選擇價格低廉的飼料。從而導致大量的病害發生,大規模死亡。
李明認為,飼料價格的上漲對漢壽的親本養殖影響不大。漢壽縣甲魚的親本培育都是以新鮮的野雜魚為主,同時輔助搭配一些動物的內臟,從來不用配合飼料。配合飼料有可能添加了一些促生長的添加劑,而親本養殖主要是保障營養均衡,而不是追求生長速度。所以目前魚粉的上漲對漢壽親本養殖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苗種銷售的影響還是比較大。隨著飼料的上漲,養殖成本的增加,各地的商品甲魚養殖規模大大減少。
針對上面這些問題,李明建議繁殖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降低成本。第一,把大規格的親本挑選出來淘Ì上市,因為大規格、年齡大的親本食量大但產卵量下降;第二,淘Ì多余的雄性親本,以前大家都認為雄雌比例1∶4比較合適,但是通過多年實踐發現1∶7-8都是可以的;第三,減少工人。通過這些措施漢壽縣龜鱉良種場把成本控制在每只苗0.6-0.8元,利潤維持在0.5元/只。
養殖:寄養魚今年有利潤
常德地區主要以漢壽縣和黃珠洲鄉為主要養殖區域。黃珠洲鄉主要以溫室下的外塘養殖為主,俗稱寄養魚(生態鱉)。漢壽縣主要養殖的也是寄養魚。寄養魚與外塘魚的區別在于,外塘甲魚是從苗種到成魚一直在外塘養殖,養殖周期需要3-4年。而寄養魚是投放500g左右的溫室甲魚苗,通過一年的外塘養殖達到上市規格。目前,漢壽仍存塘約2500t成魚。
談起去年的市場行情,經銷商王兆久嘆了口氣。“去年甲魚行情低迷,養殖戶基本上沒有賺到什么錢,今年還在繼續堅持養殖,相信會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吧。”
雖然湖南大部分地區推崇寄養,但是也有不少人選擇外塘養殖。王兆久分析說,外塘養殖下塘的成魚成本在20元/500g,養殖一年就可以上市。因養殖技術與資金的差異,有的養殖戶能達到1:1.5的產出,而有些卻只有1:1.1。寄養魚下塘的苗種在2元/只,通過3年養殖上市,成本最多不會超過12元/500g,市場價能夠達到30元/500g以上。外塘養殖短期資金投入大回籠時間短;寄養養殖模式資金投入相對小,養殖周期長資金回籠時間長。所以建議養殖戶要根據自己的技術與資金實力選擇合適的養殖模式。
除了養殖,王兆久還做著收魚販魚的買賣。高峰期每天從他手上銷售出去的魚有3t,全年銷量在1100t,占到漢壽外銷甲魚80%。“每年8月15日前甲魚行情最好,因此大多會選擇在這期間前賣出。”
現在是缺貨的時候所以商品甲魚的市場行情在漲,將會持續到7月20日新魚上市才開始下滑。王兆久微笑著說,“每天從早上7時到晚上20時我的電話一直就沒有停過,都是買家主動找你,因為沒有貨;一到下半年貨源充足的時候,那就要你找他們了。”
市場上2kg以上規格的甲魚,2009年冬天時售價為100元/kg,現在已經達到了120元/kg,其它各種規格都有著相同的漲幅。市場主要銷售規格分為0.5kg-0.75kg、0.75kg-1kg、1kg-1.5kg、1.5kg-2kg、2kg以上這5種規格。1kg以下的規格價格相差在3元-4元,其他的規格每一個級別都相差10元/ kg。南方的市場喜歡黃殼魚,而北方市場喜歡花殼魚,上海市場對大規格甲魚情有獨鐘。
王兆久期盼著,今年甲魚能夠有個好收成,賣個好行情。
前景:成立協會,政府牽頭打品牌
湖南甲魚養殖經歷了大的動蕩。從最初的500元/kg到現在的50元/kg,湖南潤邦農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宏科認為,“這是價值的理性回歸。最初的高價是處在一個炒種階段,大家都是不理性的,其實所有新的養殖品種出現都有這么一個過程。”
雖然甲魚市場這兩年是低迷期,但黃宏科感覺,市場已經比較成熟穩定。在目前的市場行情下,大家通過提高養殖技術提高產量、減低成本,還是能夠有一定的利潤空間,但空間已經壓縮到5%左右,如果養殖戶稍有不注意就會導致虧損。
漢壽商品甲魚養殖有一個特點,都是從廣東買進Ⅱ齡公甲魚進行培育。低檔甲魚培育一年上市,高檔的就需要培育兩年,之后規格能達到1.5-2kg。這樣培育出來的甲魚具有體型好看、個體大、年份夠、品質好等特點,這種模式之為“漢壽模式”,也稱之為“精品甲魚生產模式”。雄性甲魚體型好看,生長速度塊,母魚到一定的年齡生長營養會轉化為生殖營養,生長速度減緩。
對于甲魚市場的前景,特別是漢壽甲魚市場,黃宏科也表示出樂觀。他認為目前價格是處在一個觸底回升的階段。其判斷依據有三:第一,廣東市場因為目前市場利潤空間低,而池塘租金和飼料成本相對較高,加上去年鰻魚市場的好轉導致部分養殖戶轉養鰻魚。商品供給減少,價格應該會上升;第二,“漢壽模式”養殖的甲魚品質相對要優于全國各地,價格自然也有一定的優勢;第三,隨著“金融危機”后國家實施的經濟刺激計劃,導致大宗商品、人工、租金等都有一定的上漲,最終會在價格上體現出來。
雖然前景樂觀,但黃宏科對甲魚市場發展仍有些擔憂。首先,甲魚依然是千家萬戶的養殖模式,價格無法統一,相互惡性競價厲害。再者,這個品種至今也沒有龍頭企業,無法形成大品牌的規模效應。其次,養殖的分散導致信息的閉塞,養殖戶之間的技術信息無法有效的交流。最關鍵的是,養殖戶規模都過于小,沒有資金和能力保護甲魚的種質資源和良種培育,導致品質下降、病害增多、成本增加。
這些問題早就引起了漢壽甲魚從業者的高度重視,他們為此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2008年6月,漢壽縣龜鱉協會成立,隨后,地方區域相繼成立了3個龜鱉養殖合作社。漢壽縣政府也成立了龜鱉產業領導小組。即將以龜鱉產業協會成員為主成立一個大的公司,全體協會會員都有機會成為股東。將以經濟作為紐帶把大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進行統一管理。在龜鱉產業領導小組的帶領下,大家在漢壽現有親本的基礎上進行提純復壯,使生產的苗種達到甚至優于純種中華鱉所擁有的優良性狀。并且進行性別定向生產,用溫控的方式定向生產公甲魚。隨后,大家建立“漢壽甲魚”品牌以及地理標志的保護。目前已經注冊了商標。
這些舉措,極大提升了漢壽甲魚知名度和美譽度。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