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轉產漁民越來越多
6月1 日起,島城進入一年一度的伏季休漁期。記者近日來到嶗山區沙子口中心漁港碼頭,看到歸航漁船靜靜停靠在這里,岸邊、船上人影稀疏,已不見往日的忙碌。談及休漁期的生活安排,一位漁民表示:“有的在這修船,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讓企業招去做工了,碼頭上很難找到閑著沒事干的船工。”
近幾年,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減少和捕魚成本的不斷攀升,不少漁民紛紛賣掉或者拆掉漁船轉產上陸。據統計,嶗山區出海打魚的漁船與2002年相比已經減少了一半多。
沙子口街道西麥窯社區的曲鵬曾是一位地道的漁民,2004 年開始辦起了家庭旅館,如今,到他家住宿、吃農家飯的市民絡繹不絕,漁業已成了副業。曲鵬說:“休漁后辦農家旅館一月也能賺兩三千,不比捕魚收入少。另外,打魚的人知道啥季節吃什么樣的海鮮最新鮮,開辦漁家宴得心應手。”
與曲鵬的半轉產不同,東麥窯社區的王愛倫已徹底脫產。上岸后,他先聯合5 家脫產漁民成立了海珍品養殖專業合作社,2007 年又辦起了漁家宴,成了有名的致富示范戶。“和捕魚相比,現在風險小,收入穩定,一年能掙 20 萬元左右。”王愛倫說。
出路狹窄,轉產不易
漁民轉產轉業是當前漁業工作的“重點”之一,但是,漁民在轉產轉業過程中的確面臨著諸多不利的因素。
今年48歲的“船老大”王舉峰擁有兩艘遠海收購漁船,是位為數不多的純漁民。他坦言,初中文化水平的他由于長期打魚、收魚,缺乏文化知識,年紀又大,一旦上了岸很難謀生。“等年紀再大些,干不動了就只能等著領養老金了。”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漁民普遍缺乏自行轉產轉業能力。漁民中年齡偏大的人數占一半以上,且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傳統漁民長期在海上生產,沒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沒有其他的生產技能,漁民上岸后缺乏務工和經商的技能,又沒有從事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的技術,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能力弱,再就業能力低,自行轉產轉業難度大。
“對于這些漁民來說,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幫助。”沙子口街道漁業水產辦公室的高福方表示,漁民轉產還需要政府政策傾斜。“目前,轉產主要是漁民的自發行為,各級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缺乏相應的政策、資金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