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記者今天從市海洋漁業局了解到,隨著“7·16”事故清污工作接近尾聲,我市受影響海域的水質環境已基本恢復,漁業生產沒有受到影響,大連水產品依然可以放心吃。
我市海域面積2.9萬平方公里,其中水產養殖區約33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黃海北部、長海縣以及渤海海域;“7·16”事故導致大連新港附近水域約50平方公里海面受到污染,主要集中在大窯灣、小窯灣、大連灣附近海域及岸線,這一帶是我市臨港工業區,2006年被劃為海面禁養區,目前基本沒有養殖浮筏生產。“7·16”事故發生當天正值小潮汛,海水流動性很弱,海面污油范圍有限,不會對養殖區造成影響。
大連海洋大學教授 周瑋:“事件發生之后10幾天后,以東南風為主,正好是從海面向陸地吹,海流比較小的情況下,再有風的作用,整個把油污主要集中在沿岸線,沿岸的幾個港口上。”
從18號開始,市海洋漁業局就下發了應對海上污油的緊急通知,并在事發地及附近海域設立13個監測站點,對海水水質及附近海域水產品進行監測,檢測結果顯示,目前附近海域海水水質環境基本恢復,事故對漁業生產沒有影響。
市海洋漁業局副局長 李俊:“網上包括一些媒體有一些報道,可能對實際情況還是缺乏一定的了解,從6月份我們進入休漁期,三個月時間,這個區域也不是一個捕撈區,而且正值休漁期,因此也沒有產品流向市場,最近經過我們監測,這個周邊的產品符合上市標準。”
據了解,目前我市銷售的水產品主要來自長海、莊河、瓦房店以及南方部分省市,包括休漁期前冷庫大量存儲的產品,市民可以放心食用。
市海洋漁業局副局長 李俊:“近岸也有一些小規模的巖礁、灘涂,可能使周邊百姓趕海受影響,避免不了,這種情況希望大家注意,一方面趕上來的東西盡量不要食用它,再個要聞一下,因為這個油最大的特點還是有油污味,只要你一聞就能了解到這個情況。”
為保障漁業水域和水產品安全,市海洋漁業局制訂了漁業水質環境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方案,將對全市海域進行跟蹤監測;國家環保部“7·16”事故海洋生態影響評估也正在進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