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重慶市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建設規劃》近日通過由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為組長的專家組評審。
根據《規劃》,建設三峽水庫天然漁場,魚類種群結構及數量是關鍵。資源增殖包括自然增殖和人工增殖放流,前期自然增殖恢復與人工放流并舉,后期根據庫區魚類種群資源及種群結構變化情況,因時因地調整放流規模、種類。人工放流的苗種也必須為長江原種生產的子一代。基于三峽重慶庫區的漁產潛力,按165米水位計,每年增殖放流數量確定為1億尾,以鰱、鳙、草魚、青魚占主體,相當于目前增殖放流的5倍。在壩前水位165米以上不通航的適宜庫灣、庫汊和沱灣采用圍網,確定水域生態漁業牧場。規劃在巫山、奉節、云陽、開縣、萬州、石柱、忠縣、豐都、涪陵、武隆等區縣建設76個水域生態漁業牧場。 據稱,這些水域生態放牧漁場總面積將達到25萬畝,其中巫山大昌湖區、萬州苧溪河湖區和開縣漢豐湖區,面積都在2萬畝以上。
根據《規劃》,將在主城建設1000個泊位的中心漁港,分別在涪陵、萬州和巫山建設500個泊位的3個中型漁港,在庫區21個區縣建設泊位100個的小型漁港,以及供水、供油、冷藏、漁具修造等設施。根據《規劃》布局,將在巫山、奉節、云陽、開縣、萬州、石柱、忠縣、豐都、涪陵、武隆、長壽、巴南等適宜地區建設人工濕地漁業基地400處。同時,還在庫區、區縣、主城區附近水域和風景名勝區水域建立休閑漁業區40處,為市民和中外游客提供休閑垂釣、旅游觀光、捕撈體驗、餐飲娛樂、體育競技等休閑好去處。
根據《規劃》,隨著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的建設,重慶將重點推出“三峽有機魚”品牌,通過嚴格的生產環境、苗種質量、捕撈作業、儲存運輸的一系列質量標準化管理,以“三峽”為招牌,打造“三峽有機魚”品牌,實現年產有機魚3萬噸目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