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題:“南珠之鄉”將乘“文化舟”駛向世界
——訪中共北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呂余生
“夢幻南珠”百里實景大寫意創作活動、“中國名島——北海潿洲島”國際攝影展、北海——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理論研討會、北部灣海疆文明示范帶、西部行——新聞宣傳大篷車、北海國際珍珠節、“同一首歌”大型演唱會、北海國際海灘旅游文化節、環球比基尼小姐大賽國際總決賽……
一系列聲勢浩大、舉世矚目的文化盛事,使廣西北海市在海內外的美譽度及影響力與日俱增;而作為這些重大活動的策劃和實施者之一,呂余生卻“躲”在幕后,默默無聞,鮮為人知。
身為學者型的官員,中共北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呂余生常常以一種謙遜、低調的姿態生活著、工作著。多年來,他致力于發掘并推介北海的特色文化品牌,使這座濱海城市得以乘上“文化之舟”,不斷地駛向美好的彼岸。
“北海文化源遠流長,是歷史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的融合體,地位獨特,在廣西絕無僅有,即便在全國,亦是鮮有可比。” 呂余生今天在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時如是說。
他介紹說,北海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武帝設合浦郡,斯時,合浦郡是幅員遼闊的嶺南九郡之一,下轄徐聞、高涼、合浦、臨允、朱盧五縣。現今分布于合浦縣城周圍七十余平方公里的近萬座古漢墓群,是中國最大的漢代墓葬群之一,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迄今,合浦先后發掘了八百余座古漢墓,出土各類珍貴文物逾萬件。目前,當地有關部門擬在上述考古發掘原址上建設博物館,并將其建成中國迄今為止室內與露天展示互動的最大漢墓博物館之一。
北海還擁有廣西獨一無二的海洋文化。呂余生說,北海是“南珠”的故鄉,是中國著名的珍珠城,“合浦珠還”的典故即出于此。早在兩千年前,北海就是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南珠”作為中國與海外交往的信物,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贏得了“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美譽。一九九一年以來,北海市曾舉辦過多屆“國際珍珠節”及“北海——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理論研討會”,不僅增進了海內外對北海的認識與了解,擴大了北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極大地促進了北海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
北海是外來文化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一八七六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后,先后有英國、德國、奧匈帝國、法國、意大利、葡萄牙、美國、比利時等八個國家在北海設立領事館、教堂、醫院、海關、洋行、女修院、育嬰堂、學校等機構。“作為這些機構辦公、居住、通郵、傳教、行醫和辦學的用房,一座座至今尚保持完好的西洋建筑,是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經濟史、建筑史、宗教史及對外開放史等領域的歷史見證,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旅游觀光不可多得的文物景觀。”呂余生說。
長期對外開放的歷史,以及沿邊沿海的地緣,為北海積淀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也為北海旅游創造了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一九九八年,北海被國家旅游局評為第一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每年都有數百萬名中外人士慕名前往這座美麗的濱海城市觀光旅游或投資創業。
呂余生說:“在北海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文化貢獻,不可忽視。我們有責任去發掘、保護和弘揚這些文化精髓,并不斷推陳出新,深化內涵,使之更好地去造福社會,服務經濟。”
他表示,隨著北海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借自治區黨委、政府優先開放開發這一東風,北海文化在北部灣經濟區定能有所作為,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大。當前,北海市對文化工作越來越重視,各級文化部門正齊心協力,共同打造該市品牌文化;同時,加快該市文化產業發展,著力建設“文化北海”。
據呂余生介紹,作為“打造北海品牌文化”的實質內容,北海市今年將啟動實施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活動,一是圍繞“四個北海”的建設,繼續推進北部灣海疆文明示范帶;二是投資六百萬啟動大型舞劇《碧海絲路》的創編,將北海的歷史文化、海洋文化、外來文化融于劇中,將北部灣文化推向全國,推向世界;三是今年北海還將舉辦第二屆環球比基尼小姐大賽、第二屆海灘旅游文化節以及第五屆國際珍珠節。
北海近期發布的兩大文化活動信息目前備受社會關注。今年四月,該市宣布啟動陳中華畫卷“夢幻南珠”百里實景大寫意創作活動,廣西著名青年畫家陳中華,將以廣西環北部灣經濟區的北海、合浦、欽州、防城、東興等地歷史和現實為題材,創作《陳中華畫卷·“夢幻南珠”百里實景大寫意》。北海希望借助畫家精湛的藝術造詣,將“南珠”特色文化品牌和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歷史文化品牌,通過百里實景大寫意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于世人眼前。
五月中旬,北海市向海內外攝影愛好者發布征稿信息:該市將出百萬元重金,舉辦“中國名島——北海潿洲島”國際攝影大展。此番國際攝影大展,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北海市政府共同舉辦,即日起至今年十一月,北海市面向全世界攝影愛好者征集作品,優秀作品將匯編成冊,并在國內外巡回展出,以此加強北海與國內外尤其是與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
“這些活動,不僅是文化性的,亦是經濟性的。我們舉辦這些活動,旨在使獨具特色的北海文化能更好、更多地為世人所認識和接受;同時,也想借助文化這個載體,讓北海以日見日新的面貌走向世界,進而促進北海經濟社會的發展。”呂余生如是總結說。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