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特別報道:目前,廣東湛江珍珠養殖從內港到外港、從淺海到深海發展,從養殖收購發展到加工貿易,分工明細,出現了專業育苗村、養貝村、植核村。經過近40年的發展,雷州市現已成為海水珍珠養殖、加工的重要基地,產量占全國的1/3。據了解,在湛江,目前有10個鄉鎮、4.5萬人從事珍珠產業,全市有珍珠貝苗孵化場100多個,年可孵化貝苗30億只,有珍珠加工廠近100家。但是,近年來,湛江的珍珠生產“多云轉陰",珍珠出現母貝生長慢、死亡率高、珠層薄、珠粒小、次珠多、產珠量低等現象,珍珠質量明顯下降。
湛江珍珠“長不快”
湛江市對發展珍珠產業制定了總體目標——在未來5年內,縮小淺海養殖規模、增大深海養殖規模,穩定珍珠產量、提高珍珠質量。
珍珠孵化專業村——廣東省雷州市英楠村的張宏發是個孵化專業戶,從1992年起他就搞珍珠種苗孵化。他說,超負荷養殖、海區老化、珍珠近親繁殖、種質退化,是湛江珍珠養殖最突出的問題。
據了解,從上世紀60年代馬氏珠母貝育苗成功起,30多年來在流沙灣反復應用人工育苗養成的母貝作為親貝,造成近親繁殖、種質退化、早熟和早衰。這是造成母貝生長慢、死亡率高、育珠率低、珠粒小和珠質差的內在原因。
在湛江,多數珍珠養殖海區無限制地超密度養殖,由原來每籠裝35個貝增加到了60個至70個,每3米至4米長的浮纜由15籠增加到30籠,造成海區餌料和營養物質枯竭、生態環境惡化、海區和養殖場地老化,使珠貝攝食不足、體質衰弱、珍珠質量差。
曾被譽為“中國珍珠第一村"的雷州市覃斗鎮流沙村,位于雷州半島西部海面,生物餌料豐富,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養珠海區。英楠村村委會邱書記介紹說:“流沙灣海區是北部灣最大的海水珍珠育苗基地, 孵化專業村英楠村在珍珠貝苗銷售全盛時期的1992年每克為120元,有時珍珠貝苗供不應求。而1993年珍珠貝苗逐步趨于飽和,1994年每克只能賣2角錢。在流沙灣海區,現在有五成珍珠育苗場改成了蝦苗場、扇貝螺場,而有的則被荒廢,僅有四成珍珠孵化場。”
振興珍珠從“苗”抓起
據反映,這幾年,政府對海洋管理、海區養殖劃分不到位,珍珠養殖處于“無政府"狀態,群眾一哄養珍珠、養殖密度越來越大,致使海區老化、食料不足。另外,珍珠行業尚缺乏監督管理。目前,湛江市雖然成立了珍珠協會,但尚未能夠指導、協調珍珠行業的發展,缺乏對珍珠行業的監督管理。珍珠育苗場和養殖海區缺乏統一的規劃建設,種苗生產供大于求,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養殖的盲目發展,加速了養殖海區環境的惡化。
業內人士認為,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珍珠養殖業的宏觀管理,對養殖海區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控制養殖規模。對海區應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扶持珍珠產業在困難中搞下去。加強對珍珠貝種苗的生產管理,實行種苗生產許可證制度,對不符合生產條件和質量要求的種苗場進行清理整頓。
據了解,湛江市計劃在近年建成2家到3家市級珍珠貝苗良種場、建成1家省級或國家級良種場,徹底解決困擾湛江養殖珍珠貝種質退化問題,全面采用良種優質貝苗養殖。
湛江市對發展珍珠產業制定了總體目標——在未來5年內,縮小淺海養殖規模、增大深海養殖規模,穩定珍珠產量、提高珍珠質量。重點辦好雷州流沙、北和、企水和徐聞西連、角尾等5個珍珠養殖示范區;培育2個至3個珍珠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加強珍珠養殖管理、提高種苗質量和珍珠質量,發展珍珠精深加工、提高珍珠產品附加值;發揮湛江市珍珠協會的職能、規范行業管理,促進珍珠“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體系的形成,實現湛江珍珠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南方漁網編輯:裴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