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養殖戶忍痛退出了水面,殘留在水面的網箱殘骸,似乎在向人們訴說這里昔日的繁華。
一種名叫“淡水殼菜”的水產螺侵入大化巖灘庫區,養魚戶談“螺”色變,當地水產畜牧部門投放30萬尾青魚(俗稱“黑草”)意圖徹底滅“螺”,但時至今日,收效并不明顯,不少養殖戶收起網箱,紛紛外出打工。“治理淡水殼菜將是一場持久戰。”大化瑤族自治縣水產畜牧獸醫局的一位專家表示。
據相關部門的統計,自2007年以來,淡水殼菜已導致巖灘庫區3000多個生態網箱毀壞沉沒,累計損失產量3000噸以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萬元。
河池網網友對此事也寄予了高度的關注。“紅紫成塵”在河池論壇發帖稱,淡水殼菜泛濫成災,如何利用好大化巖灘庫區的宜漁水面造福一方,正成為大化大水面開發面臨的新課題。
8月9日,當記者來到巖灘電站庫區時,昔日繁華的漁業養殖已經流露出幾分疲態。過去,庫區幾乎每一戶人都養魚,水面上浮著上萬的網箱,如今,記者在巖灘碼頭上能見到的網箱已經寥寥無幾,水面上漂浮著一些被淡水殼菜損壞的網箱殘骸,包括木架、網線、泡沫浮筒等。
家住巖灘碼頭的覃榮詳告訴記者,2005年,他在巖灘庫區投放了15個網箱,主要養殖大頭魚;2006年,他發現網箱上依附了大量的淡水殼菜,一直找不到有效的防治方法;2007年,15個漁網全部被撕破下沉,投資全都打了水漂。
據了解,自去年10月起,當地水產部門向庫區投放青魚專門對付淡水殼菜。據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青草魚苗要到外地購買,每尾魚苗在7元左右,運到養殖戶手里時存活率少,漁民無法承受高養殖成本。
大化縣水產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韋冠勇稱,目前尚未找到簡易又快速的治理淡水殼菜的方法,而投放青魚是目前最為有效的辦法,但是這需要一個治理過程。去年10月,水產部門在全市投放針整個紅水河流域投放了50萬尾15至20公分的青魚,其中大化巖灘庫區投放30萬尾專門治理淡水殼菜。
韋冠勇說,目前當地水產畜牧部門在巖灘、北景等幾個重災區設置了7個觀測點,監測發現,投放青魚治理淡水殼菜后,已顯露出初步效果,淡水殼菜的數量已經明顯減少,去年3月份,每個網箱的淡水殼菜附著達500斤,今年同期已經降至300斤。今年前3月,一個監測網點的淡水殼菜生長量是0.8斤,到6月份時已經下降到了0.65斤。
“治理淡水殼菜是場持久戰,投放青魚后,至少需要3至5年的時間慢慢消滅。”韋冠勇說,剛開始投放時,需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減少淡水殼菜的增加量,之后再用兩年左右時間,才能逐步減少原有數量。
韋冠勇建議,當前最快速的方法是養魚戶與相關部門配合,開展生產自救,在養殖水域中混養淡水殼菜的“天敵”青魚,放養規格為20厘米/尾以上的魚種,每個生態網箱投放3至5尾,利用青魚吞食淡水殼菜,減少依附量,降低危害程度。
記者了解到,投放到庫區的青魚個頭越大,吃淡水殼菜的能力就越強。目前,大化縣在北景鄉培育了一批青魚魚苗,預計今年12月份將生長至20至30厘米長,屆時將向水產養殖流域投放。但是,這種依靠人工增殖青魚達到生態平衡的方式,也至少需要2年的時間才能見實效,對于庫區漁民來說,無疑是一場靠耐力和恒心去打的“持久戰”。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