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夜色中,剛剛換完鎧甲的遼蟹,揮舞著蟹鉗橫行于田埂間,新疆自治區烏魯木齊米東區農民張振聲伸手想要抓起一個大家伙,卻被它狠狠地“咬”了一下,手指雖然被鉗出了血,但看著這些越來越肥壯的螃蟹,張振聲心里美滋滋的。
目前,國家水產科技創新項目——稻田養蟹新技術正在烏魯木齊米東區實施推廣。米東區科技局技術人員周健說,張振聲的稻田就是此項技術推廣的試驗田。同時,在羊毛工鎮羊毛工村還有一處試驗田。兩處稻田加起來約32畝。
今年4月底,政府出錢購買了1.3萬余只中華絨螯蟹的蟹苗從遼寧空運到新疆,投放到兩處稻田中,還聘請了遼寧省盤錦市鹽堿開發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來疆指導。現在,螃蟹們已健康進入成長期,今年9月就能成熟上市。屆時,每畝將為農民增收近2000元。推廣稻田養蟹新技術,既限制了稻田里化肥的使用,生產出品質高的有機綠色水稻,養蟹又能增加收入,從而實現雙贏。
3600只蟹苗放進田
昨天,記者參觀了這些試驗田。在米東區三道壩鎮皇宮村一片片綠色的稻田里,有一片稻田格外醒目,它的四周圍著半米高的塑料布墻,稻田前還有一個長方形的水池。周健說,這就是養蟹的稻田,螃蟹喜歡亂竄,所以必須把它圍起來。
張振聲和妻子正在田間除草,讓記者感到奇怪的是:在稻田里,記者并未看見螃蟹的蹤影。張振聲從水池里拿出一個籠子,里面卻爬滿了螃蟹。他說,這些螃蟹是他前一天晚上在田里抓的。
“4月28日,它們送來時只有指甲蓋大小,兩個多月時間,長成拳頭大小了。一般一只有五六十克,大一點的一只有80克。”張振聲種了15年稻子,第一次養螃蟹就小有成就,他非常自豪。
張振聲說,螃蟹是晝伏夜出的動物,只怕振動聲。白天它們躲在深水里,有時除草會驚動到它們,就會冷不防被鉗一下。每天晚上10點多到凌晨3點是螃蟹的活躍期,它們會在稻田里、田埂上竄來竄去,忙著覓食,打架。
“這些家伙橫著跑得可快了,一般情況下根本追不上,但每過一段時間,它們就會蛻一次殼,身子會變得軟塌塌的,這時就跑不快了。而且他們很聰明,我越養,越覺得好玩。”今年,張振聲種了40畝水稻,但他現在最上心的就是這7畝試驗田。當初為了迎接這些遠方而來的3600只小蟹苗,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張振聲可是花了不少精力。
有機稻里養綠色蟹
米東區的稻田都用地下水進行灌溉,養蟹水質不成問題,但稻田養蟹是不允許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的。為此,今年4月,張振聲給這些地里上了農家肥。
張振聲還在地頭開了15平方米的小池塘,技術人員說這叫暫養池。稻田和暫養池四周都要圍上半米高的塑料布,防止螃蟹跑到別處的稻田里。蟹苗在暫養池里先適應一周,才能撤掉塑料布,螃蟹就會跑到稻田里了。
張振聲說,因為是第一次養蟹,不知道蟹的食性,也吃了一些虧。插秧后,他雇人把田里面的草拔干凈后才打開塑料布。當晚他一夜沒睡,看著螃蟹們爭相爬過田埂,奔進了稻田。隨后的幾天,每天早上,他都看見稻田的水面上漂著被鉗斷的秧葉,讓他心痛不已。那天起,他翻開技術人員送的稻田養蟹的書,才知道螃蟹食性很雜,即吃蟲子、腐肉,又吃草,但一般不會吃秧苗。因為他把草除得太干凈了,螃蟹一時找不到食物,就拿秧苗充饑。有了這次教訓,現在每天回家,張振聲都要翻書“沖電”。張振聲說,目前,螃蟹已進入成長期,現在要做的中防盜工作。
養蟹成敗在于防逃
今年不是米東區第一年搞稻田養蟹,周健向記者透露,因為技術問題,此前他們走了許多彎路。
第一次,他們從上海引進一批蟹苗在稻田里養,當時對方通過電話傳授了養殖技術,農民并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完全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結果都以失敗告終。而今年不同,技術人員到遼寧培訓了半個月,回來給農民也開了培訓班,還帶回許多相關書籍,遼寧方面的專家兩次來疆指導。
每次專家過來都反復強調防逃技術,只要防逃做好了,就等于成功一大半。周健總結說,現在回想起來,前兩年失敗的原因就是防逃沒有做好。以前,對于塑料圍墻破損、倒了等情況,沒有引起重視。其實,也許只要一晚上,螃蟹就全部跑光了。
后來,雖然注意到圍墻的問題,但是又忽略了稻田的出水口和進水口,最后發現,螃蟹一個個地從這里逃走了。有一年,最后只抓了10公斤螃蟹。周健說,因為不了解螃蟹的習性,當時滿田抓螃蟹,費了很大勁,還鬧了不少笑話。后來遼寧專家說,只需要在稻田的4個腳挖4個坑,里面放上塑料布,螃蟹就會鉆進來。因為塑料布很滑,螃蟹就跑不出來了。到時,每天只需坐在那里等著就行了。
今年,從技術人員到農民都加強了對防逃重視。試驗田的農民每天都會巡視圍墻,發現破損,必須在天黑前修補,還有進水口和出水口,都布有雙層鐵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