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8月26-27日,受農業部漁業局委托,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組織專家對重慶市合川區農委承建的國家級重慶南方大口鯰原種場自驗收掛牌以來的情況進行了復查。
復查組聽取了該場五年來的工作情況匯報,實地考察了生產設施以及實驗室、標本室、檔案室,查閱了資料,經過質詢和討論,專家組認為該場基本設施、技術條件、原良種生產質量管理、經營管理等符合國家級水產原種場的要求,一致同意通過復查。復查組還高度肯定了原種場在建立與高校的合作機制和技術路線創新機制上所取得的成績,同時希望原種場要繼續加強原種選育和保種培育,不斷提高良種質量和供應能力,努力提升研發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地發揮國家級原種場的作用。
按照《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資格驗收辦法》規定,自驗收合格批準之日起,農業部漁業局每五年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家級原、良種場的基礎設施維護、生產管理、技術管理等情況作全面的復查。國家級重慶南方大口鯰原種場于2005年7月通過驗收并掛牌。該場有水面6939畝,其中場區池塘60畝,保存區雙龍湖水庫6879畝。五年來,該場技術依托于西南大學動物科技院,依靠自身的科研技術力量,按照南方大口鯰種生產標準和操作規程,收集嘉陵江南方大口鯰魚苗12125尾,培育原種2277尾,年繁殖培育各類苗種500余萬尾,向原種保存區投放性成熟親魚180組,向全國10個單位提供親本613組,將原種推廣到四川、貴州等省,年產值近100萬元,其生產經營管理制度健全,運行良好。
復查會上,吳純副主任對專家組的復查和指導表示歡迎和感謝,對國家級重慶南方大口鯰原種場的下一步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原種場要進一步在規范管理、保種研究、綜合開發和服務發展上下功夫,爭取為全市漁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吳純副主任還就重慶漁業發展的“五大工程”以及推進重慶市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建設的“54321”發展舉措等向專家組進行了介紹,懇請專家組更多地關注和指導重慶漁業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