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偏僻的明墩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丁集鎮,全村有2200人,2400畝耕地,是個有名的貧困村。近年來,該村引導農民發展黃鱔養殖,走上了富民興村之路。2005年,全村養黃鱔面積750畝,產量3500噸,產值1400萬元,人均養鱔純收入3200元,僅此一項就高出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240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發展黃鱔養殖給該村帶來了巨大變化,現在路通了、村靚了、農民的錢袋子鼓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今年該村養鱔又有新發展,面積增加了200畝,并著手籌建黃鱔苗種繁育基地、鱔魚批發市場和明墩鱔魚開發公司,采用“公司+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進一步做大做強黃鱔產業。
因勢利導 激發村民養鱔創業的熱情
明墩村是如何走上養殖黃鱔這條致富路的,這要從2000年說起。當時明墩村農民呂少平利用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出的養鱔技術,在自家的責任田中開展稻田養鱔,當年養鱔3畝,獲利1.8萬元。周邊群眾見養鱔效益高、方法簡單,紛紛效仿,第二年就有20戶村民跟著養,面積發展到100畝,隨后逐年發展更為迅猛,并涌現出一批養殖能手和專業大戶。面對蓬勃興起的養鱔熱潮,村“兩委”一班人因勢利導,大力宣傳養殖成功的典型事例,積極培植典型示范戶,發揮其帶動作用,營造發展養鱔的氛圍,激發群眾養鱔創業的熱情。
政府扶持 推動養鱔產業發展
2003年裕安區政府把該村確定為“黃鱔養殖標準化示范村”,安排專項資金完善了養殖區域內的水、電、路、渠的配套設施,實現了電接通、路相連、渠成網。區水產局按照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的要求,制定了“明墩村鱔魚發展規劃”,出資為“明墩黃鱔”申報了無公害品牌,并為黃鱔人工繁殖育苗的研究提供了技術和資金的支持。丁集鎮政府幫助該村成立了鱔魚養殖協會,安排專人負責黃鱔養殖的協調和服務工作。政府和漁業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極大地鼓舞了群眾的創業熱情,加快了養鱔產業的發展步伐。
優質服務 降低養殖風險
黃鱔養殖投入多、效益高,但也有一定的風險,不能有絲毫麻痹。對此,漁業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主動為養殖戶提供系列優質服務。一是技術服務。在生產過程中,始終把科技放在第一位,經常開展技術培訓,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制定了黃鱔養殖操作規程,開通了“科技110”,隨時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二是苗種服務。大規模養鱔存在購苗難的問題。為此,區水產局主動與高校、科研部門聯合,開展了黃鱔人工繁殖研究,采用自然產卵、人工孵化技術,基本解決了養鱔的苗種問題;三是銷售服務。鎮政府的網站定期為農戶發布銷售信息,并以召開定貨會、培養經紀人等形式,拓展銷售渠道;四是漁需物資服務。鎮水產技術推廣站為農戶做好飼料、漁網、藥品等供應服務,保證質優價廉、無假貨;五是治安服務。鎮派出所推行治安承諾,為養殖戶全程維護生產秩序。
2003年,“明墩黃鱔”獲得“安徽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為了打響這個品牌,在生產過程中,區水產部門很抓了質量安全監控,努力提升黃鱔品質。一是注重對養殖水域和周邊的環境保護。要求養殖基地水源充足,水質優良,周邊無工廠“三廢”、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的排放,保持基地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二是嚴把飼料入口關。堅決杜絕在飼料中添加任何激素或影響鱔魚品質的添加劑;三是杜絕使用禁用藥品。平時加強對鱔病的預防工作,控制或減少病害發生,禁止濫用漁藥,絕對不準使用禁用藥品,倡導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漁藥和中草藥防治鱔病.
編輯:劉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