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兩岸形成“你生我養”互利模式,臺灣蛋進口增值稅繼續存在
今年6月29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重慶簽訂。8月17日,臺灣立法機構審議通過ECFA。ECFA針對某些產業,達成了海峽兩岸互免關稅和優惠市場開放條件的協商,這部分稱為“早期收獲”。在早期收獲清單(簡稱早收清單)中,臺灣18項農漁產品被納入降關稅優惠范圍,其中包括“生鮮甲魚蛋”。
這意味著,從2011年1月1日起,臺灣甲魚蛋(以下簡稱臺灣蛋)進口將享受降關稅待遇,并且在3年內降至零。據了解,目前臺灣蛋進口關稅為20%,按照降關稅適用條件,臺灣蛋進口可享受第一年關稅降至10%、第二年降至5%、第三年降為0的優惠,并在協議不變更的情況下,以后繼續享受進口零關稅。這是自2005年臺灣蛋出口大陸可以正式報關,到2008年改走“小三通”后,又一個歷史性轉折點。
由于過去大陸不準進口臺灣蛋,后來又因通關手續繁瑣、時間長、費用高等問題,不少臺灣蛋通過走私途徑進入大陸。如今,隨著ECFA的簽訂生效,業內人士表示,ECFA打通了臺灣甲魚蛋進口的貿易通路。
走私行為不會消亡
海峽兩岸在甲魚養殖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磨合,現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你生我養”的互利生產模式。臺灣媒體報道,臺灣南部地下水豐富,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甲魚蛋孵化,孵化技術和成本均比大陸有優勢,每年甲魚蛋產量3-5億枚,其中90%以上供應大陸養殖戶。
ECFA對眾多甲魚養殖從業者而言,是一大利好。其中,進口蛋商毫無疑問是第一受惠者。李廣(化名)是一名長期活躍于浙江和臺灣兩地的蛋商,有一支專門負責“收蛋—運輸—賣蛋”的團隊,每到甲魚蛋生產季節,即每年2-10月間,每周需要走貨2-4次,平均每次走貨量300件(4500枚蛋/件)以上。在貿易高峰期,每次走貨量甚至高達700-800件。由于誠信度高、蛋品質好且穩定,經過多年經營,李廣團隊現已成為浙江最大的進口蛋商之一。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大陸養鱉事業就已步入如日中天的階段,以臺灣鱉養殖量最大,其中99%以上的苗蛋都從臺灣進口。浙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溫室臺灣鱉養殖區,平均每年對臺灣蛋需求量在3億枚左右,高峰期曾達到5億枚;此外,廣東外塘養殖模式對臺灣蛋的需求量也較大,每年也有數千萬枚。
李廣回憶,在2005年以前,大陸海關方面明確規定不準臺灣蛋進口,從而導致臺灣蛋進口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通過走私途徑進入大陸。因此,販運臺灣甲魚蛋所承擔的風險,比其他正常進口商品高很多,貨運時間也較長。實際上,幾乎所有蛋商都有走私臺灣蛋的經歷。
2005年以后,臺灣蛋得以正式報關進口,但因為大陸方面以“食用卵”的名義,收取20%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這讓許多蛋商望而卻步。加上通關檢疫時間長、手續繁瑣,臺灣蛋走私不可避免。2008年兩岸“小三通”以后,臺灣蛋得以從臺灣直飛金門、再船運至福建莆田,貨運時間縮短至3天以內,通關手續也得以簡化,但因存在高額關稅和增值稅以及高運費等問題,走私情況依舊存在。
“ECFA生效后,進口關稅將在3年內降到零,這對蛋商和其他從業人員而言,都是一個好消息。”另一臺灣蛋商鄒明(化名)告訴記者,目前從臺灣進口一件甲魚蛋,運費加稅費就要400元人民幣(約折合臺幣1900元),關稅降低后,按目前行情計算,每枚蛋的關稅將減少約0.06元人民幣,這對整個行業絕對有利好作用,尤其是對于大型蛋商而言,一年將減少一筆不小的開支,從而具備條件與行業上、下游共同分享這個利好結果。
然而,鄒明等蛋商還有一個顧慮,另一重要稅種——增值稅仍然存在。因為,按關稅計算方法,甲魚蛋進口關稅額=完稅價格×20%,甲魚蛋進口增值稅額=(完稅價格+關稅額)×17%,即增值稅額為完稅價格的20.4%,增值稅實收費用比20%的關稅額還高。
“雖然取消了關稅,但增值稅依舊是個負擔。”李廣、鄒明等人表示,協議中缺乏有關增值稅方面的內容,如果大陸方面不降低或取消增值稅,預計甲魚蛋走私情況將會長期存在,ECFA給甲魚行業帶來的利好作用不會明顯。
此外,有知情人透露,甲魚蛋走私已有30多年歷史,走私渠道發展相當成熟,各環節利益緊密相扣,多年來行業積淀下來的經營模式不會因為ECFA而發生改變。
臺灣蛋主銷大陸市場
在臺灣,屏東縣、高雄市是甲魚養殖最集中、最多的地區,其中屏東縣養殖量占全島70%以上。據臺灣甲魚養殖協會秘書長蔡昆霖介紹,目前高屏兩地甲魚養殖戶約有400戶,現有甲魚養殖面積300公頃,養殖群體多為中老年夫妻檔,每戶養殖規模多在5-20畝;98%的養殖戶主要從事甲魚蛋孵化,每年可孵化甲魚蛋3-5億枚,其中90%以上出口大陸,按往年每枚蛋均價4元新臺幣計算,甲魚蛋出口產值約20億元新臺幣。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臺灣本地人很少吃甲魚,商品甲魚在當地并不暢銷,臺農極少養商品甲魚,只有在淘汰親本的時候,才會將親本當商品魚賣掉。“臺農養甲魚、孵甲魚蛋,都是以出口大陸為主要目標市場。”他說,多年來兩岸行業間相互促進,甲魚養殖業才能得到迅猛發展。
據了解,臺灣鱉是每年產蛋時間最早、結束時間最晚的甲魚品種,2-10月均有苗蛋供應,2-4月是臺灣蛋價格最好的時候,在當地收購價可達6-7元新臺幣/枚,年平均價格也可保持在4元新臺幣/枚,而蛋的成本只要2.5-3元新臺幣/枚,臺農均能獲得較好收益。
然而,這兩年,由于養殖效益下降,大陸養殖戶投苗意愿低,苗蛋價格也隨之大幅下滑,今年的情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今年2月,每枚甲魚蛋在臺灣收購價達到6元新臺幣,到現在已降到8角新臺幣/枚,收購價遠遠低于孵化成本,臺農虧損嚴重。
蔡昆霖告訴記者,為了減少開支、降低虧損程度,臺農開始減少飼料投喂量,投喂次數也由每日三次減少為每日一次,繼續投料僅僅是為了“留得青山在”,不奢求多產蛋;此外,也有臺農干脆淘汰親鱉,縮減養殖規模。行業人士表示,今年臺灣蛋產量至少同比減少1/3,預計總量約在1.5億枚左右。
2010年,臺灣甲魚蛋行業虧損已成必然。此時,ECFA通過臺灣立法院審議的消息,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臺農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在大陸養龜鱉多年的臺商陳先生告訴記者,對于只有單一銷售市場的臺灣蛋,ECFA只會帶來好處不會有壞處,關稅降低,臺農也會從中受惠,而好處到底有多少則另當別論。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ECFA將不會給臺農帶來太多改變。首先,盡管ECFA為兩岸臺灣蛋貿易打開了通路,但是很多臺灣甲魚養殖場并不具備出口資質(主要是因為缺乏養殖證),這些沒有資質的養殖場要出口,就需要比別人投入更多的花費。其次,從ECFA中獲得的利好,中間商不見得肯讓利給上下游。
ECFA無法拯救低迷行情
“ECFA實施后,浙江作為臺灣鱉主要養殖區必然會有所獲益。”杭州余杭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沈站長告訴記者,ECFA實施后,臺灣蛋進口正常化,貨運時間縮短,臺灣蛋的質量更有保證,孵化率也會得到相應提高,從而降低孵化成本,減輕大陸養殖戶苗種成本壓力;其次,養殖戶也不用擔心走私蛋被沒收而耽誤投苗時間;第三,由于臺灣蛋上市時間早于其他同類品種,ECFA實施后,臺灣鱉早批蛋可以通過正規途徑更早到達大陸,大陸養殖戶可以搶得市場先機,獲得較好利潤,臺灣蛋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對于ECFA所帶來的最直接的降關稅優惠,沈站長表示,ECFA生效后,從臺灣進口甲魚蛋將減少約0.06元/枚的關稅費用,按照“貴買貴賣、低買低賣”的生意規矩,浙江養殖戶或許可以從進口蛋商處獲得些許讓利。但是,相對于動輒十多元/斤的養殖成本,省下幾分錢的苗種成本,實在微不足道。“養殖戶估計體會不到降關稅的好處,蛋價走高的時候或許還有點感覺。”
沈站長分析,目前國內甲魚養殖業面臨的并不是買不起苗的問題,而是養殖效益低下、行業普遍虧損的困境。因此ECFA即將帶來的降關稅優惠,不會對行業發展起到多大促進作用。據了解,近年來,由于養殖成本上漲,臺灣鱉養殖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在浙江地區,已有部分臺灣鱉養殖戶轉養其他品種,比如日本鱉、巴西龜、鱷龜等經濟效益好的品種。
“我們已經好幾年不養臺灣鱉了。”浙江藍天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白植標告訴記者,他們合作社有六七百名社員,六七年前已放棄養殖臺灣鱉而轉養日本鱉,盡管現在日本鱉苗價比臺灣鱉苗價高出3倍,但是合作社社員依舊堅持投日本鱉苗,主要是因為日本鱉養殖效益比臺灣鱉每斤高出好幾元。“沒有效益就沒有話語權,即使苗價再低,養殖戶也不會投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