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記者日前從舟山海關了解到,今年1-9月,我市出口水產品12.22萬噸,價值4.28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4.57%和增長11.84%,其中,9月份出口1.38萬噸,價值5228萬美元,同比分別下降21.23%和增長13.35%,呈現出量減價增的局面。舟山水產品出口正處在轉型期,如何破解量減的難題,已擺在我們這個漁業強市的面前,必須引起重視。
漁業資源衰退的情況短時期內難以改善
據舟山海關相關負責人分析,今年是我國全面實行海洋伏休制度的第16年,也是海洋新伏季休漁制度實施的第二年,休漁制度對海洋資源的保護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水產品出口原料輸入。而且,漁業資源衰退的情況難以在短時期內改善,近岸海洋污染日趨嚴重的情況并未得到緩解,出口海水產品趨減的情況可能會繼續延續。
受臺灣部分農漁產品進大陸實行零關稅影響
今年6月20日,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重慶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魷魚、金槍魚、秋刀魚等臺灣18項農漁產品也被列入早期收獲清單,將在協議生效后不超過兩年的時間內分3步實現零關稅優惠。臺灣是全球遠洋捕撈比較發達的地區,無論技術水準還是生產規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其魷釣以阿根廷魷魚為主,在加工用途上又與我北太魷魚的小規格相類似,經常相互替代使用,該協議的正式簽署為他們打開了巨大的國內市場,對我市魷魚產業將產生巨大沖擊。
自2008年11月以來,國家多次調整海水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從政策上給予鼓勵,支持海水產品出口。但基于越來越高的國際水產貿易門檻和越來越嚴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海水產品出口遇到的阻力依然很大。
“嵊泗貽貝”路子值得借鑒
舟山海關相關負責人在談到“破解”問題時表示,水產企業在應對“出口難”問題上其實有較多亮點,除加強商品質量管理、積極應對食品安全檢測等手段外,在國際上創建獨立品牌,樹立優質品牌形象都將成為新的突破口。今年“嵊泗貽貝”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獲準在韓國注冊成功,成為全國首個海洋類產品地理標志集體商標,通過注冊后商品可直接定價出口,脫離對經銷商的依賴,“從長遠上看,這對增強企業品牌意識、提高商品出口積極性有很大幫助。”今年1-9月,我市鮮、凍貽貝出口167.68噸,26.79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22倍和1.23倍。
此外,穩定發展遠洋漁業,堅持市場準入機制,提高水產企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以及產品質量,繼續加強出口海水產品質量監管,通過貿易協會等平臺合理布局、統一出口,同時通過調節出口量和出口品種,減少內部同質競爭,以提高整體競爭力等方法,也不失為應對“出口難”的解決辦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