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安徽廬江縣地處皖中腹地,北依巢湖,南瀕長江,境內水網密布,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是安徽水產大縣。自2002年開始由部分農戶試驗性開展網箱養鱔至今,該縣漁業主管部門緊緊抓住技術服務不放松,通過建立示范戶、示范場,樹立成功典型,穩步推進擴張。目前,全縣黃鱔養殖面積8000畝,網箱養鱔12萬只,預計產值1.5億元。主要做法:
一是組織科技攻關,解決技術難題。2004年,廬江縣水產辦與省水產研究所、巢湖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合作,開展“規模集約化池塘網箱養殖黃鱔技術研究”,針對網箱養鱔過程中的鱔種放養時間選擇、運輸,餌料配比、水質調控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通過三年努力,取得成果。總結出江淮地區鱔種的最佳放養時間、鱔種的三級剔選、鱔種的冷藏車運輸、餌料的最佳配比和池塘生物水質調控辦法等一整套技術,并獲得安徽省科技成果獎勵。
二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戶的養殖技術。為推廣無公害養殖技術,提高廣大養鱔戶的養殖水平,近五年來,縣水產辦在每年的7-8月份,聘請華中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省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前來培訓、傳授技術。培訓骨干養殖戶2000多人次。通過技術培訓,大部分養鱔戶掌握了新的養殖技術,在養殖過程中發揮了作用。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養鱔產業有序發展。縣政府自2007年起,每年拿出50萬元作為發展獎補資金。鎮、村兩級根據產業規劃布局,在發展網箱養鱔用地等土地流轉方面給予優先安排,積極培育健康養殖示范區,培植養殖大戶,最大限度發揮示范效應,促進了全縣網箱養鱔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四是成立組織,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2008年,該縣成立了網箱養鱔專業合作社。通過專業合作社把養鱔戶、農民經紀人和營銷大戶聯合起來,利用營銷大戶、運輸大戶、農民經紀人的市場和信息優勢,不斷開拓市場,農超對接,大大提高了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了養鱔農戶的收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