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完成的“中華鱉良種選育及產業化研究”項目于1月16 日通過了浙江武林新產品新技術鑒定中心組織的專家評審組的成果鑒定。
中華鱉是我國重要的名特優水產養殖品種之一,2006年浙江省政府確定其為四大主導品種之一,2009年全國中華鱉總產量達22萬噸,其中浙江省產量達10.6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產值達50億元,是浙江省第一大水產養殖產業。
項目重點圍繞中華鱉良種選育及產業化推廣應用開展研究,通過種質評價和系統選育,成功培育出中華鱉日本品系和清溪烏鱉2個新品種,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利用相關分子生物學技術,建立了種質標準,并開展了品種間的雜交育種試驗;建立了中華鱉新品種養殖二段法、與農作物輪作法、與凡納濱對蝦混養法等健康養殖模式及人工繁殖、養殖技術等操作規程;建立了中華鱉中28種藥物殘留測定方法,獲得了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質在中華鱉體內代謝殘留的基礎數據,系統分析了中華鱉養殖生產過程質量安全隱患,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共發表論文16篇,出版著作2部,申請發明專利5項,授權外觀設計專利2項,制訂省部標準4項、地方及企業標準8項。通過技術培訓、示范推廣及科普教育等措施,2007-2009年累計示范推廣了中華鱉新品種1.1億只,新增產值55億元,新增效益17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經過反復論證后,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中華鱉日本品系、清溪烏鱉的良種選育居國際領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