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大陸石斑魚產業已逐漸進入規模化養殖階段,現在的問題是,僅有規模就夠了嗎?“目前石斑魚產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要走的路還很長。”12月19-20日,在“第一屆全國石斑魚類繁育與養殖產業化論壇”上,對于當前的石斑魚產業,林浩然院士如此說道。
本次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當天,農業部漁業局、中國水科院、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代表出席論壇并致辭,林浩然、麥康森、雷霽霖三位水產院士與全國各地產學研人士相聚一堂,共商石斑魚發展大計。
推算起來,中國大陸的石斑魚養殖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開始逐漸興起,直至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隨著石斑魚類的生殖生長調控和人工苗種繁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苗種培育和成魚養殖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
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2009年,海南石斑魚產量6.2萬噸,廣東2.0萬噸,福建1.0萬噸,此外,石斑魚在廣西、浙江等地也多有養殖,山東也從日本引進七帶石斑魚、云紋石斑魚進行養殖和人工育苗研究。
但拋卻規模層面,正如林浩然院士所言,“石斑魚產業要走的路還很長”。據福建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涵生介紹,目前的主要養殖模式中,網箱養殖由于近年來發展無序,海區遭到嚴重污染,病蟲害發生頻繁,經常造成大面積死亡;而且海區水流較急,石斑魚易在水流沖擊下擦傷,引發二次感染,增加死亡率;臺風、赤潮等也經常造成巨大損失。
池塘養殖則由于目前養殖戶或使用傳統落后的粗放養殖薄利薄收,或急功近利超密度養殖,造成環境惡化,死亡慘重。
室內水泥池工廠化養殖作為一種新的養殖模式也是寄生蟲頻繁發生,屢治屢發,經常導致大量死亡。
王涵生認為,今后可推廣石斑魚池塘可控生態系統健康養殖技術。具體做法是,在池塘搭蓋棚架,夏天遮陽,冬季保溫,始終保持較為適宜的水溫,冬季較為寒冷的地區也可以養殖石斑魚。此外,在池塘中架設網箱,方便日常分苗、藥浴處理病蟲害、出售時賣大留小,避免了散養捕撈時造成不必要傷害。
海南水產研究所的符書源研究員在報告中也介紹了一種 “清水養魚” 石斑魚池塘低碳養殖模式。做法為,進水過后靜置4-7天,然后投放魚苗,接下來投放雙殼類的幼體,接種大型藻類實現清水養魚。此外,低碳也成為產業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麥康森院士指出,我國養殖肉食性魚類的比例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4-5%提高到了7%,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的推動,肉食性魚類養殖的比例還會上升。所以在石斑魚養殖中,如何降低能耗,提高能量利用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麥康森認為,可大力發展多營養層次的復合養殖,充分利用幾個生態系中的營養物質和能源。
名貴品種繁育待突破
我國大陸石斑魚繁殖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而從本世紀初開始,以出現網箱培育親魚技術、池塘生態育苗技術為標志,石斑魚人工繁育出現了明顯的產業化分工,繁殖的種類發展到點帶石斑魚、斜帶石斑魚、棕點石斑魚、豹紋鰓棘鱸、鞍帶石斑魚等。
可以說,經過本世紀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大陸石斑魚種苗在數量上已經擺脫了供應不足的狀況。
據海南大學海洋學院院長陳國華教授介紹,作為石斑魚苗種最重要生產地海南,2009年石斑魚受精卵產量達19噸之多,育成各種石斑魚魚種3500萬尾,人工繁育石斑魚苗種在海南市場占率107.31%,除滿足本省養殖生產需要外,還有一定數量的石斑魚苗種供應南方各省。但王涵生也指出,目前在一些名貴石斑魚,如龍膽石斑、赤點石斑等品種,人工育苗雖已成功,但還未能滿足大規模養殖的需要。
據統計,2010年海南龍躉石斑魚的受精卵量僅有300余公斤,這導致該品種魚卵、種苗價格高企,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技術上的突破。
這些石斑魚一年之中只在春夏之交的一個短暫期產卵,苗種繁育受自然環境影響大,是嚴重制約規模繁育的重要因素。對此他表示,今后可從斜帶石斑魚人工育苗技術出發,通過光照、水溫、餌料控制和適當激素處理等技術,延長其產卵時間,爭取實現春秋兩季產卵,增加人工育苗機會。
除了要突破珍稀石斑品種繁育技術外,選育具有優良養殖性狀的石斑魚新品種,也是突破當前石斑魚養殖瓶頸的途徑之一。
吸收現有雜交成功經驗,對海域特有的適合本地養殖的石斑魚種類進行雜交育種,以培育出具有生長快、抗低溫等優勢的雜交種也將是今后產業的發展方向之一。
疫苗成防病焦點
目前石斑魚的人工育苗技術雖然已經較為成熟,但對這幾年人工育苗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性病蟲害仍然無法有效解決,如神經壞死病毒與虹彩病毒,一旦暴發往往全軍覆滅。
此外在養殖過程中,石斑魚也會受到寄生蟲以及細菌性疾病的威脅,而且對這些疾病還缺乏有效防治手段。
由于缺少有效防治藥物,疫苗就成為目前防治石斑魚病害的焦點。林浩然院士指出,要針對石斑魚類苗種的主要病毒病(神經壞死病毒病,彩虹病毒病等),建立高度靈敏的病毒檢測技術和防控措施,進而研制高效的特異性口服疫苗。
中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何建國教授選擇了虹彩病毒屬中常見的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和虎紋蛙病毒作為研究對象,研制出細胞培養的滅活疫苗,在石斑魚當中保護率達到80%。
據他介紹,目前正在進行致病基因缺失的虹彩病毒弱毒疫苗的進一步研究。該弱毒疫苗的優勢是,不需要進行注射,浸泡就可以達到非常高的保護率,而且該疫苗將來還可以作為載體,進行包括神經壞死病毒等的免疫。
中國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秦啟偉介紹,其所在科研單位建立了7種不同組織來源的對病毒敏感的石斑魚永久細胞系,是目前為石斑魚細胞系建立最多的研究單位。
南海海洋研究所通過細胞培養技術,從患病石斑魚中分離到一種新的虹彩病毒,命名為新加坡石斑魚虹彩病毒(SGIV),該病毒在東南亞以及我國的臺灣、海南等地石斑魚上都曾檢測到。
針對該病毒,目前已初步研制出了細胞滅活疫苗和DNA疫苗。該細胞滅活疫苗在試驗不同組別中達到了92%-100%的效果,DNA疫苗的免疫達50%。
而在弧菌病的疫苗研制方面,據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吳淑勤介紹,在確定哈維氏弧菌和溶藻弧菌是南方地區石斑魚等海水魚主要致病性弧菌種類的基礎上,該所研制出了二聯疫苗,并通過添加佐劑使得所構建的二聯疫苗浸泡免疫保護率從50%左右提升到72.5%。目前,該疫苗已經開展了16個田間試驗點。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