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記者日前來到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觀音堂村的龜鱉專業合作社殘疾人扶貧基地,肢體殘疾的基地負責人曹水翔告訴記者:“目前我的甲魚養殖池塘有近10畝、溫室養殖大棚3200平方米,年飼養甲魚35萬只,產值250多萬元,可以帶動村里的殘疾人一起富起來。”
今年46歲的曹水翔,14年前在一家飼料廠工作時,右臂被卷進了機器。雖然失去了右臂,但他身殘志堅,靠著頑強的意志,搞起了甲魚養殖,經過幾年辛勤努力,養殖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在市殘聯和南潯區殘聯的優惠政策幫助下,曹水翔成立了龜鱉專業合作社,還創辦了殘疾人扶貧基地。“有政府和殘聯給我們提供這么好的條件,這么好的設施,我就想好好搞養殖,研究技術,證明我們殘疾人也能做事業。”在養殖場工作的殘疾人老王告訴記者,自己腿部有殘疾,不能干太重的活,養殖龜鱉只要掌握了竅門和技術,就比較輕松,“這樣工作下來,一個月收入也有1500元左右。”
與曹水翔的龜鱉養殖場一樣,安吉縣梅溪鎮龍翔社區工療所也依托基地帶動了幾十名殘疾人就業。在龍翔社區工療所,有一批重度殘疾人,安吉縣殘疾人扶貧基地之一的“峰暉竹木”為了使他們實現就業脫貧,專門為他們提供了來料加工崗位:加工壽司卷。“現在我能自己養活自己了,腰桿直了不少。”殘疾人王兵激動地說。
“建立殘疾人扶貧基地,一方面是為了解決殘疾人自身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要讓它發揮輻射效應,解決殘疾人家庭所面臨的各種生活難題,為他們撐起保護傘。”湖州市殘聯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讓殘疾人士與健全人一樣享受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破解殘疾人就業難的瓶頸問題,近年來,我市發揮殘疾人創業人才的作用,目前全市共有殘疾人扶貧基地60多個,安置和帶動周邊殘疾人農戶就業脫貧600多人,其中14家是市級扶貧基地,直接安置殘疾人173人,輻射帶動殘疾人306人。
據介紹,為了讓扶貧基地起到為殘疾人謀福利的作用,市殘聯每年定期對扶貧基地進行檢查復評,內容包括對扶貧基地資金貸款、殘疾人安置幫扶、扶持服務協議落實等績效情況。在檢查復評過程中,發現扶貧基地存在安置就業的農村殘疾人不能正常參與生產勞動,且工資收入、保險待遇、勞動保護達不到規定的行為或問題的,將限期整改直至撤消摘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