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海洋與漁業局昨發布水產品抽檢結果
浙江人吃的三文魚無核污染 多批飼料檢出三聚氰胺
合格率達99.68%,但少數領域仍存在安全隱患
溫嶺水產市場一片忙碌景象。
浙江在線05月10日訊 浙江人吃的魚、蝦、蟹等各類水產品,安不安全,有沒有質量問題?
昨天,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召開“全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通報了2010年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抽樣檢測結果:海產品和淡水產品合格率為99.68%,但在某些領域仍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如孔雀石綠和硝基呋喃類等國家明令禁止的藥物在養殖水產品仍時有檢出;漁用飼料中也有多批次樣品被檢出三聚氰胺;漁業環境污染對水產品質量安全威脅仍在加劇等。
從本月起,我省將開展水產品安全質量集中整治,集中治理重點水產品禁用藥物違法使用問題。
海產品和淡水產品合格率99.68%
2010年,全省投入財政資金450萬元,安排抽檢養殖、捕撈水產品3171批次、9870個樣品,水產養殖投入品202個批次。
抽檢的水產品涵蓋了海水和淡水養殖的魚、蝦、蟹、貝和爬行類,檢測項目包括了氯霉素、已烯雌酚、孔雀石綠、無色孔雀石綠等主要禁用藥物和保鮮劑、重金屬、致病菌及環境污染指標,抽檢結果顯示產品批次合格率為99.68%,不合格產品100%進行無害化處理。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我省檢查各類水產養殖場7800余家、水產苗種場720家、可能使用保鮮劑的捕撈漁船960條。
經執法查處,680家養殖單位屬輕度違規,4家養殖單位無證,無證生產苗種單位2家,使用禁用獸藥和水產品保鮮劑超標等違規單位41家。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作出相應處罰措施,共計罰款28萬元,無害化處理(含銷毀)獸藥殘留或保鮮劑殘留不合格水產品2.6萬公斤。全省未發生水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
海捕蝦亂撒“蝦粉”保鮮
我們常吃的海捕蝦,從海里捕撈上來后,一般放3天后,蝦頭就要發黑,“賣相”難看。
為了讓海蝦的“賣相”好看一些,同時為了延長保質期,漁民們往往會在海捕蝦上加入一種粉狀的東西,漁民稱之為“蝦粉”。
“蝦粉”的主要成分,叫焦亞硫酸鈉,是一種化學保鮮劑。這種保鮮劑,如果控制在比較低的規定量內,對人體危害不大,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允許的。
問題是,漁民們習慣把蝦粉當作面粉一樣,撒在剛剛打來的海捕蝦上,這很容易導致蝦粉過量而影響食用者的健康。
因此,必須加強漁民的技術培訓,合理規范使用保鮮劑,做到既保證產品質量,又保障健康安全。
此外,孔雀石綠和硝基呋喃類等國家明令禁止的藥物在養殖水產品仍時有檢出。2010年,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的初級水產品質量抽查中,檢出氯霉素、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等禁用藥10批次。
漁用飼料多批次樣品中被檢出三聚氰胺
根據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抽檢情況,2010年,水產苗種抽檢合格率為65.05%,特別是蝦蟹類苗種的合格率更是只有8.33%。
漁用飼料中也有多批次樣品被檢出三聚氰胺、喹乙醇和黃曲霉毒素B1等禁用藥和有毒物質。三聚氰胺是替代蛋白,少數飼料生產廠家為了降低成本而添加。
城市排污使得貝類產品風險加大
據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監測沿海和內陸漁業水域環境等發現:工業和城市排污對漁業水域環境質量安全的污染正在加劇,印染、制藥業的排污常造成周邊水域水產品污染,給水產品安全消費帶來一定隱患。加上沿岸海域頻繁發生的赤潮和陸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貝類產品的風險越顯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區甲魚溫室養殖,既污染了周邊環境,又對產品質量帶來了安全隱患。
嚴厲打擊水產品非法添加行為
從本月起,我省將對水產品安全質量開展集中整治。
嚴厲打擊水產品非法添加行為。針對外來苗種合格率低、國家禁用藥物的使用、不合格飼料的投用等突出問題,抓好生產環節的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組織開展初級水產品安全集中整治。重點檢查水產養殖中違法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等禁用藥和蝦蟹類苗種存在的質量安全隱患。
開展人用藥、原料藥使用專項治理。針對部分溫室甲魚養殖使用人用藥、原料藥的情況開展專項治理,堅決杜絕有害物質進入養殖生產領域。
浙江人吃的三文魚沒有核污染
日本的核污染危機下,一些原本愛吃金槍魚、三文魚的饕餮之徒“談魚色變”,其實大家大可不必擔心。
現在,浙江市面上能吃到的金槍魚、三文魚,是捕自南太平洋和挪威,跟日本沒有關系,而且目前檢測顯示很安全。
浙江省對可能遭受核污染的太平洋區域,全部暫停了遠洋捕魚。目前,漁業部指定的7艘遠洋捕魚船已進入太平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