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盡管今年黃浦江大閘蟹離上市還早得很,但一批又一批的訂單還是源源不斷地“飛”了過來。一位香港經銷商甚至拋來了日均采購7500公斤的“超級”訂單。昨天,記者來到松江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三泖基地,探訪黃浦江大閘蟹的生長環境。
種水草的學問大
“這草名叫輪葉黑藻,俗稱蜈蚣草、溫絲草。”一方池塘邊,合作社理事長郎月林撈出了一株浮在水面上狀似蜈蚣的輪葉黑藻告訴記者,“你別看它現在的根莖已經斷裂了,只要水位一上來,它馬上可以活過來。這草不僅能光合作用出大閘蟹生長所需要的氧氣,還能起到明顯的凈化水質的作用。”郎月林介紹說,一位在陽澄湖研究了幾十年大閘蟹的專家,在看過三泖基地池塘里的水后,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稱贊:30年前的陽澄湖水不過如此。
“可別小瞧輪葉黑藻,種植起來的學問大著呢。”郎月林說,“從今年4月2日我們第一次試種,前后總共嘗試了4次,到5月10日前后才摸索成功。”第一次種植時,以為輪葉黑藻對水位沒什么要求,僅在池塘里灌了5到8厘米深的水,結果沒幾天水草全部被太陽曬死了。后來才知道水深應控制在20厘米左右。
“輪葉黑藻一怕青苔包裹,二怕水底的水蜈蚣、水蚯蚓這些蟲子撕咬。結果,怕啥有啥,第二次失敗,就是因為沒解決好青苔的問題;第三次,則被那些蟲子鉆了空子。失敗一次,心疼一次,這水草看上去不起眼,我們從江蘇那邊買過來,每公斤得8元錢呢,每畝池塘光種水草就得800元左右。”
合作社總經理王友成說,,今年試種成功后,目前在合作社出口備案的5個基地共2000畝左右的養殖面積,明年將全部改種輪葉黑藻。
成蟹率7%左右
一只黃浦江大閘蟹“爬”到市民餐桌上到底需要多長的時間?松江區水產站站長、高級工程師張友良說,從上一年5月放養蟹苗開始,到次年10月成蟹上市,前后得18個月左右。
據悉,放養的蟹苗每公斤約為14萬只左右,等到次年撈出扣蟹時,僅剩1.5萬只,成活率僅10%左右。“每年二三月份放養扣蟹時,每畝塘的密度控制在500只,最終能從水里捕撈出來的成品蟹僅為350到400只左右。一個完整的流程走下來,成蟹率僅為7%左右,但‘堅持’到最后的,都是那些‘體質’好的螃蟹。”去年底的第四屆“豐收杯”全國河蟹大賽上,黃浦江大閘蟹一舉捧得“金蟹獎”和“最佳口感獎”兩個極具分量的獎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