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立冬剛過,太陽暖洋洋地灑在杭州街頭,但對于很多湖蟹專賣店來說,這股暖意似乎離它們有些遙遠。城西古墩路上,4家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里生意冷清;競舟路上,一家同樣清淡的專賣店也早有轉讓店鋪的意向;刀茅巷內的一家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則已貼上了“××小吃”的字樣。
去年湖蟹市場的火爆,吸引不少人競相涌入;而一年之后,這個曾經令人羨慕的市場,錢卻變得不好賺了。于是如何度過這個銷售淡季,成了眼下許多湖蟹專
傳統老招:老板一開口就打折
昨天下午,杭州刀茅巷珠碧二弄,周邊居民經常光顧的“陽澄湖清水大閘蟹專賣店”,如今已被拉下了卷閘門。“都關了好幾天了,老板也沒有出現過。”隔壁大排檔的老板告訴記者,聽說已經轉讓給了做小吃的商家。
在另一端的刀茅巷口,一家紅膏生態大閘蟹專賣店里,水箱只開了一半,湖蟹并不多,記者逗留的半小時內并沒有看到任何客人上門。老板開口就說可以打8.8折,經過還價,8.5折也可以成交了。“現在買的人不多,誠心要買,就給你最實惠的價格。”老板很無奈地招呼著。
漸涼的天氣,肥美的湖蟹,本是眾人食欲大增的時節,卻沒能讓商家堆出應有的笑容。就在湖蟹爬進杭州市場的兩個月后,陸續有多家大閘蟹專賣店關門歇業。
“目前湖蟹市場大部分都在虧本經營,之所以能夠維持下去,主要是靠國慶、中秋期間的銷量高峰帶來的利潤。”城西一家陽澄湖大閘蟹老板說。“如果等到過年前后,湖蟹市場還不能重新火起來,今年的蟹商們估計都要虧本了。”他說,目前關門的那些專賣店規模不大,資金力量不夠充足,“耗不下去了才會另謀出路的。”
實惠高招:配比搭售
“現在專賣店如果只做大閘蟹,維持保本都很艱難,”杭州山野農副產品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畢水松坦言。湖蟹通常只做半年生意,卻要付出一年的成本,即使那些今年剛開的專賣店,每月的成本也要在7000~8000元,而畢水松的思路則是巧搭。
位于城西的這家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左邊陳列著“蟹七件”、陽澄湖大閘蟹的介紹牌以及包裝系列,右邊分別放著大閘蟹和甲魚,門店后方還有三野土雞。來往的顧客不少,多數是來買土雞或者甲魚。“大閘蟹自10月中旬以來每天大約賣出10~15千克。”畢水松邊招攬顧客邊介紹說。
雖然目前,陽澄湖大閘蟹依然是店里的主打——近幾個月占銷售量的60%以上,剩下的35%主要是甲魚,土雞占5%左右;不過在12月份,這家店的招牌就要改成“三野專賣”了,人工養殖和野生的甲魚將成為“當家”產品。
2年前在杭州開出首批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畢水松現在的專賣店已達3家。他的“專業追求”并不意味著“死守一個”。“陽澄湖大閘蟹的利潤是最高的,產品價值也是最大的。”因此他決定長期銷售大閘蟹;但是銷售單一產品的風險太大,尤其像陽澄湖大閘蟹這種季節性強的產品。“將相關產品進行有效配比,既能保證大閘蟹的利潤,同時又可以規避風險,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據他的經驗,湖蟹的配比量在一半左右。另外,他還在不斷地開發別的產品,如目前著手批發的土雞蛋就是一個生財之道。
創意新招:遠程開發
相比之下,較早開出專賣店的張德洪倒是專心經營,只是在銷售渠道上,他動起了腦筋另辟蹊徑:撇開傳統的店面限制,開發廣大的空中市場。
這家位于建國北路上的陽澄湖大閘蟹老店,面積只有十幾個平方米,是連鎖店中面積最小的門店,但其每天的銷售量卻占了總量的50%以上。至于秘訣,則是源源不斷的空運送貨和酒店訂貨。
“今年是婚慶大年,婚禮上肯定少不了這道菜。”張德洪的這番估計非常準確,從年初開始他就陸續展開了聯系推銷。這樣,即使在湖蟹銷售處于瓶頸期的11、12月份,杭州十幾家酒店、會所都會定期要貨,不僅保證了銷量,也贏得了不少新顧客。
與坐等顧客上門的銷售方式截然相反,老張的“兜售”功夫還體現遠程市場的開發上。在他看來,陽澄湖大閘蟹的市場并不僅僅局限在陽澄湖附近,從去年開始,他就開始積極聯系北京、香港,甚至拉薩等地的顧客,開辟了不少忠實的老商家和老顧客。
今年的動作更大了。在機場設立專賣店后,老張的大閘蟹通過空運銷往重慶、云南、香港等地,香港、深圳、北京等地的客戶基本上一個星期要一次貨。“銷量基本穩定,每天在20~30千克左右,而且不會受到杭州市場的沖擊。”
季節店,怎么玩轉它?
在擴與關之間苦苦掙扎,在長命與夭折邊緣徘徊,這是杭州一些湖蟹專賣店的生存現狀。
有人把原因歸結為店家迅速擴張,因為目前在杭州的各種湖蟹專賣店已經增加到50余家,其中大部分是在這兩個月內冒出來的。
也有人把原因歸結為盲目經營,湖蟹生意只做半年,“干完一票就走人”的情形普遍存在,缺乏長期規劃。
事實果真如此嗎?同樣是季節性強的山核桃、糖炒栗子,其身影在杭州街頭長久扎根;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湖蟹專賣店,雖然極大程度地沖淡了湖蟹市場的利潤,但這難道就意味著無任何盈利可言?“管理不善是虧本經營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表示。
市場是個大魔方,關鍵看你怎么玩轉它。對于如何穩步度過類似季節性明顯產品的“冬眠期”,浙江工商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朱明偉也給出了建議。他說,季節性很強的產品如果單一經營,肯定會增加風險成本,最好的解決方式是交叉經營,商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經營設施等來配置不同的產品,逐步發揮它的邊際效應,分散成本。
另外也有一種聲音,就是傳統店鋪的創意經營,比如在銷售渠道上下功夫,和網絡相連接,海陸空聯動。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