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條從美國東海岸引入的黑石斑魚,在青島三高大菱鲆研究所有限公司科研人員手中,歷時3年科技攻關,成功完成馴化及人工繁殖技術研究,有望為我國海水養殖產業增添一個全新良種。近日,在市科技局主持的成果鑒定和項目驗收會上,來自中科院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省海水養殖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等單位的專家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項目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堪稱是繼大菱鲆后中國海水養殖種苗業的又一重大突破。
據青島三高大菱鲆研究所有限公司科研人員介紹,美洲黑石斑魚分布在西北大西洋的美國和墨西哥灣沿岸,是一種極為名貴的食用、游釣和觀賞魚類,具有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可食性強等品質,深受世界各國消費者喜愛。但由于天然捕撈量逐年減少,因而在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活魚供不應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帶領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黑石斑魚屬廣溫、廣鹽、暖溫性魚類,具有病害少、抗逆性強、喜食配合飼料、生長快、產量高等特點,特別適合在我國山東、浙江和福建等海區進行深水網箱、工廠和池塘養殖,便下決心進行引種馴化。
2003年,該課題被列入青島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并獲得相應支持。3年來,科研人員在位于即墨的青島國家海洋研究中心水產種苗試驗基地內,先后完成了美洲黑石斑魚的引進、飼養和馴化技術研究,馴化存活率達90.6%;體重2.5克的魚苗經1年馴養體重達541克;在親魚培育過程中,采用營養強化和光、溫調控等技術措施,雌魚性成熟提前半年、雄魚性轉化提前1年,并在不使用任何激素的條件下實現自然產卵和受精;首次系統開展了黑石斑魚胚胎和仔稚幼魚發育與生態學和生理學研究,創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全人工苗種規模化繁育工藝流程;首次實現黑石斑魚苗種規模化生產,共計生產商品苗102.7萬尾。
市科技局海洋科技處有關專家認為,黑石斑魚的成功引種馴化和規模化繁育成功,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我國海水養殖業尤其對正在大規模發展的深水網箱養殖提供優質良種、產品加工外銷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專家同時提出建議,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應進一步推進海洋科技產業重大創新成果轉化,使其盡快實現產業化。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