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消毒養殖水體,殺滅病原菌。水災后水體病原菌復雜繁多,為防止災后疫病暴發與傳播,應對養殖水體進行及時的消毒處理。水體消毒劑一般有生石灰(使用劑量:每立方米水體20~30克)、漂白粉(每立方米水體1.0克)、二氧化氯(每立方米水體0.2~0.3克)、強氯精(每立方米水體0.3~0.4克)、溴氯海因(每立方米水體0.03~0.04克,以溴氯海因計)等,任選一種全池潑灑,可以有效殺滅病原菌。
2.及時對死魚進行無害化處理。水災過后常出現大量死魚,應及時打撈死魚,迅速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忌將死魚隨便亂扔。無害化處理措施包括:深埋死魚、集中高濃度消毒劑處理、集中高溫處理(含焚燒)等。其中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處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最為有效。水災后,還應強化漁業公共衛生與健康管理的意識,堅持對打撈死魚的工具、器皿、人員進行消毒,防止疫病暴發。
3.堅持巡塘,及時發現病害。由于持續降雨,光照條件差,光合作用能力弱,水體溶氧少,加上降雨過后天氣悶熱,大量地表有機物及其他雜質被雨水帶入魚塘,耗氧量增多,易引起水質惡化和魚蝦缺氧泛塘。因此要加強巡塘,堅持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觀察水色、水質變化,魚的活動、攝食情況和有無浮頭、發病現象等,發現殘餌剩料,及時清除,以防敗壞水質,出現缺氧預兆時,要立即開啟增氧機或加注新水,避免泛塘。
4.加強水質調控,盡快培肥水質。強降雨后池塘普遍渾濁,水質偏瘦,養殖戶可根據所養殖對象不同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水質條件。若池水比較混濁,泥沙含量較大,影響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有條件的可將池內渾水排出,換注新鮮清水;無法注入新水的池塘,可用(15~20千克/畝)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澄清水體。對以養殖鰱魚、鳙魚、鯽魚、珍珠蚌等應以肥水為主。在對池塘等進行消毒處理后5天左右,可以使用光合細菌、枯草芽胞桿菌和硝化細菌等微生態劑,改良池塘水質。
5.強化投飼管理,提高魚體免疫力。洪水過后魚類、龜鱉類的體質較差,必須投喂優質新鮮飼料,配合飼料可添加維生素C、中草藥、多糖等,以增加魚類、龜鱉類對致病因素的內在抗病力,在投喂時一定要做到“四定”,即定質、定量、定位、定時。
6.準確診斷,科學用藥。水災過后,養殖水體的生態失衡,水質不穩定,魚體處于應激狀態,很容易發生各種疾病。此時應特別注意對疾病的準確診斷與對癥下藥,切忌濫用藥,杜絕使用違禁藥,避免造成次生死魚事故,保障養殖水環境穩定,保障魚體健康與水產品質量安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