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經過三十年的發展,青海省初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冷水魚增養殖發展模式,尤其是黃河兩岸的虹鱒魚養殖,前景看好。”7月17日,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站長申志新說。
2008年,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水車村在村黨支部原書記潘如成的帶領下,13戶村民每戶出資5萬元,共計65萬元,于當年成立了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建成虹鱒魚網箱80個,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收回成本并產生收益。 “我們養殖的虹鱒魚從去年底上市,現在批發價持續看好,合作社已經掙了30萬元,沒想到效益這么好。”今年70歲的水車村村民厙存福老人做夢也沒想到莊戶人家如今變為漁民的現實。
青海省漁業水域資源總面積1970萬畝,其中,有魚水面約1888萬畝。由于絕大多數天然湖泊處于禁捕封育狀態,可供養殖利用的水面有64.32萬畝,特別是黃河干流大中型電站建設形成的水面有50多萬畝,這些水面水體潔凈、水質優良,水溫在3℃至22℃,終年不封凍,是國內外公認的養殖虹鱒魚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
據測算,沿黃水庫可容納網箱約2500畝,每年生產5萬噸商品魚,產值可達25億元,相當于350萬畝耕地的產值(每畝耕地按700元產值計)。目前,青海省虹鱒魚養殖剛剛起步,網箱養殖面積76畝,預計今年產量可達到800噸,僅為可利用可養殖面積的4%,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巨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