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又到了冬棚蝦放苗高峰期了,但近幾年蝦病一直纏繞著廣大南美白對蝦養殖戶,有什么良方呢?本人從生產一線出發,對今年冬棚對蝦如何養,從防病方面提供了以下五方面建議。
文/ 珠海恒興飼料實業有限公司劉衛紅
一、針對病毒 主要是紅體白斑,這種情況一出現就會全塘覆沒。特別在冬棚內,由于溫度在25攝氏度左右,是病毒繁殖的閥值,不用三天就可能全部死亡,而且在棚內干塘消毒后再放苗的成功率極微。主要是清塘不可能完全徹底干凈清除病毒體,雖然已經明確知道的病毒有:白斑綜合癥(WSSV)、桃拉病毒(TSV)和傳染性皮下造血組織壞死(IHHNV),而且近兩年出現的嚴重偷死現象也可能與某種未知病毒有關。因為它們是活細胞類寄生的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所以只能從“木”上做文章,“木”乃源本,所以選擇不帶特定病毒的SPF蝦苗,或者是有某些抗白斑、抗紅體的蝦苗。而對于有暫定為急性腸炎(嚴重偷死)的蝦苗種最好慎用,對于本地雜苗雖在抗病上有一定表現,但是沒有生長優勢,因為現在很多蝦苗都存在免疫力低下的問題(這與種苗培育過程中為降低成本少用活餌料有關),所以在冬棚密集的珠三角地區最好采用二代苗。
二、針對細菌 近兩年細菌性疾病多表現在功能性腮病、紅體游水和慢性腸炎偷死,都認為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所致,其實作為嗜鹽性弧菌在珠三角半咸水(2-3度)地區危害不大。主要是其它革蘭氏陰性菌所致,在使用消毒劑和抗生素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也產生抗藥性),建議從“火”入手,“火”乃炎,只能消炎,即提高塘內的氧化還原電位,特別是塘底偏酸的蝦塘,要堿化足量,而堿性較大的塘應適當補充磷,使水體中的鈣磷含量充足,提高對蝦的抵抗力。水中的細菌無時無刻都存在,只有當水中的菌達到103cfu/ml才發生病害,具體解決方法是使用顆粒形底部消毒底凈(如:溴氯海因或某些季磷鹽顆粒),也可以使用同病毒大小的噬菌蛭弧菌(細菌內寄生菌),把水中的有害菌降到安全程度。同時適當內服部分中草藥,以保護肝和內臟不受細菌感染,抗生素盡量少用。
三、針對營養 在冬棚養殖對蝦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因蝦體瘦而脫殼不遂的對蝦,并伴隨紅體軟殼,主要是營養跟不上,或與飼料或與長時間低溫攝食不足有關,而有些對蝦攝食后出現腸炎、肝臟發紅壞死的現象,這主要與飼料中某些毒素(如:黃曲霉素)有關。針對這些情況,要從“金”入手,“金”代表能量陽光,做為冷血動物的對蝦,不同于恒溫動物要消耗能量來維持體溫,但對蛋白質要求較高,如果飼料可利用的蛋白較低,則不足以滿足對蝦正常生長,所以要采用高檔對蝦料,同時要注意飼料質量。同時可多用光合細菌(富含B類維生素、葉酸和生物素),并同時在飼料中添加多維和酵母,來保證蝦的營養全面。
四、針對應激 對蝦在冬棚內受外界氣候影響較小,水體中也常有單一生物體過度繁殖:其中綠藻單一使水體消耗營養元素后出現“倒藻”,或藍藻單一生長使水體水質指標超出常規,對蝦出現應激發病,或裸甲藻過度繁殖而使水體缺氧并產生毒素,引起對蝦中毒發病,或出現水蚤過度繁殖而使水體缺氧,并搶食蝦苗開口生物料,導致水蚤“消失”后,蝦也出現問題,針對以上這些情況,建議從“水”入手,保持水體穩定,生物含量豐富,實現藻相、菌相平衡。具體做法:使用生物肥料,使水體中綠藻硅藻等優質藻占優勢,并同時補充EM菌,使水體中的芽孢菌、酵母菌、硝化菌、放線菌四種菌能循環利用轉化,從而使水體中菌平衡,對于要穩定水體,我們不僅要補充菌種而且要補充藻類需求的微量元素(如:鎂、硅等),對于大東風引起的冬棚水變,主要是水體中肥力不夠,可用有機酸和維C來防止應激過大。
五、針對其它原因引起的病害 冬棚時常有對蝦被凍死,或由于冬棚水過高被“熱死”,或由于缺氧引起的慢性中毒死亡,所以要從“土”(設備)入手,冬棚不僅要保溫效果好,而且能自由通風,并能抗大北風,冬棚的增氧設備最好使用底管充氣增氧,才能保持水底的高溶氧,并且對于周期較長的冬棚蝦來說可以降低成本,因為溶氧低是大部分蝦病發生的必要條件,只有在溶氧充足下,許多有害的厭氧微生物得不到充分繁殖,而使對蝦正常生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