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日前,筆者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黃田村參觀了一家鱘魚養殖場。該養殖場負責人吳輝濱告訴筆者,正是依賴于當地優良的生態,他才能養殖鱘魚。而鱘魚養殖業是世界上公認利潤最高的產業之一。
這個養殖場有34畝水塘,投放鱘魚苗3.8萬尾,主要是西伯利亞鱘和俄羅斯鱘的雜交品種。他們從2010年10月份開始養殖,預計到2012年2月份可以出產35噸成品魚,以目前一噸批發價按10萬元計,可收入350萬元,扣除成本,利潤高達百萬元。此前,他們已經試售過4噸多的鱘魚。
鱘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迄今有2億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水中活化石”。鱘魚肉味鮮美、骨軟、營養價值高。鱘魚肉加工成的小包裝熏制品、烤魚片、炒魚松、醬魚肝、熏烤魚香腸等在國際市場上很受客商歡迎,銷路根本不用發愁。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工養殖,主要集中在大連、山東、廣東、江蘇等地。
鱘魚對空氣和水質要求比較嚴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較高、水溫偏低、底質為礫石的環境中,最怕空氣和水質污染。其適合生存的水溫在21℃至28℃之間,太低或太高,都不易存活。蔡田村居深山之中,植被良好,也沒有工廠污染。當地的礦藏未經開采,保持著大自然賜予的原生狀態。這里空氣清新、泉水清澈、氣溫適宜、民風古樸,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吳輝濱介紹說,本來是想建鱷魚龜養殖場的,技術專家到這里一看,發現空氣和泉水的質量這么好,就建議養殖鱘魚,可以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這個養殖場的水全部是從深山無污染區引來的。他介紹說,剛開始養殖時,收集了流經速生林區的泉水,結果鱘魚大量死亡。他們將水質和病體送到福州去檢測,發現原來是水中的含氨量太高,以至鱘魚死亡。他們立即重新布管,從原生林區收集山泉。
在深山里養鱘魚,他們除了投放專用飼料外,還到山上采草藥,攪拌到飼料中讓魚食用,增加鱘魚的健康。而養殖后排出的水,他們采取生物鏈方式凈化,經過篩網、黃沙、細砂過濾,再自然放養白鰱和鯽魚,最終達到排出去的水無污染,不給當地的生態造成破壞。
鱘魚養殖場的投建,既解決當地的部分勞力問題,也給村里帶來經濟收入,還吸引游客觀光,生態轉成了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