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吃過“寧夏魚”的人都會贊不絕口,“寧夏魚”在周邊市場的品牌優勢已開始形成。由于寧夏水域污染程度低,水產品品質好,質量優,廣受市場歡迎和消費者青睞。
為了讓消費者吃上好魚放心魚,寧夏在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良好成效。
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十五”期間,在農業部及自治區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寧夏重點建設了“寧夏漁業病害防治、漁業環境監測和水產品質量檢測”“三合一”中心,并順利通過自治區級認證;主要漁業市縣相繼建設了病害防治中心,全區初步形成了區、市、縣三級漁業病害防治、漁業水域環境監測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項目的建成有效地改善了寧夏魚病防治、漁業環境監測和水產品質量檢測手段,提高了監測水平,對推行健康養殖,發展綠色漁業具有重要作用。并以此為依托,切實加強水生動物疫病預測預報工作,全區建立水生動物疫病測報點達48個,覆蓋13個市縣,病害防治率達到90%以上。
遵循生態原則,發展生態漁業。“十五”期間,寧夏高度重視低洼鹽堿荒地生態治理和湖泊濕地的恢復及保護工作,把發展生態漁業作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2003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寧夏漁業發展行動計劃》(2003年~2007年),進一步明確了寧夏生態漁業的發展方向,提出要通過發展生態漁業和健康養殖,努力把寧夏建成西部地區獨具特色的生態漁業基地。重點實施低洼鹽堿荒地“以漁改堿”、湖泊濕地“以漁養水”生態漁業示范工程,合理開發引黃灌區低洼鹽堿荒地和湖泊濕地資源,走漁農綜合經營和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生態漁業得到較快發展。截至2005年底,全區生態漁業面積發展到6.8萬畝,占水產養殖面積的25.8%,其中,漁—糧、漁—林、漁—果、漁—草、漁—經綜合經營生態養殖面積1.8萬畝,占池塘養殖面積15.5%;以沙湖、閱海湖、星海湖、長山湖等為重點的湖泊濕地“以漁養水”面積12.6萬畝;低洼鹽堿荒地“以漁改堿”1萬畝。
推行無公害標準化養殖。一是制訂并頒布了寧夏“無公害食品”池塘養殖草魚、鯉魚、鯽魚、團頭魴技術規范。二是加強各類生產標準、技術標準的宣傳、示范和實施力度,引導廣大漁業生產者樹立健康養殖新觀念,科學用藥,規范養殖生產;科學調節水溫、水質和養殖密度,把養殖病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三是加強和規范漁業投入品管理,特別是漁藥的使用管理,認真貫徹實施《獸藥管理條例》,在全區范圍內重點開展了“孔雀石綠”專項檢查活動、水產養殖禁用藥專項檢查,有效提高了全區從漁農民的質量安全意識,進一步規范了漁藥、漁用飼料的養殖使用管理。四是以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為工作突破口,認真貫徹落實《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無公害水產品養殖技術規范,重點水產良種生產基地、各類無公害或綠色水產品養殖示范基地全面建立投入品使用監管制度、水域環境監測制度、生產日志制度和養殖產品標志制度。漁業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空前提高,全區一些地方存在的漁藥、漁用飼料管理使用混亂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無公害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的建設取得良好成效,示范區內基本實現水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安全管理。以靈漢漁業聯合社為主的一些水產企業在全區率先推行綠色水產品生產,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水產品在周邊大中城市實現了專營專賣,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帶動全區無公害綠色水產養殖由點到面逐步推開,無公害水產品養殖面積穩步擴大,安全優質水產品產量不斷增加。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