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日前從市海洋漁業部門獲悉,進入冬季漁汛以來,我市接連發生數起漁船因天氣原因、船員臨水作業時未按規定穿救生衣等造成船員落水、漁船損壞的事故,給我市漁業安全生產、海上險情急救體系提出了嚴峻要求。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投入,完善漁業安全救助體系建設。現有祥漁、梅林、東埔3個漁業通訊岸臺,大中型漁船均配備了90C對講機,近海漁業安全救助通信網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我市還投入數百萬元資金建造的集漁業執法、救助于一體的中國漁政船,在海上搶險救助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據祥漁漁汛站的老蔡介紹,現該岸臺與500多艘漁船掛鉤,岸臺每天為漁船提供準確及時的海洋天氣預報及相關信息服務。漁汛期間,常接到各類險情,今年來已經接到200多起救助信號,并按要求立即將信息傳播到遇險漁船附近海域的船舶,同時向市海洋漁業局、漁港監督等相關部門報告。
倡導設立“漁業救助基金”
記者采訪中得知,我市目前出現的海上搶險救助大多是義務的,漁民對遇險漁民救助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祥漁、永寧等一些曾有救助經歷的漁民告訴記者,海上作業時遇到險情時,往往是從人道主義角度考慮向遇險船舶施救的。漁民認為,對遇險漁船施救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人員及油費等,海上搶險救助難度較大。根據有關法律規,海上搶險救助一般是有償的,被救助對象須按具體情況向施救者給予一定的獎勵或補助。
漁業救助體系如何才能得到完善呢?一些漁民及涉漁部門有關人士認為,當務之急是建立漁業海難事故救助基金,鼓勵漁民積極參與海上互助互救,對于參與海難救助行動的有功漁船或個人給予適當的獎勵或經濟補償。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和組織廣大漁民群眾積極參加漁船及船工保險,以提高漁民抗擊自然災害和災后恢復的生產能力。此外,把漁業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和漁業海難事故搶險救災相結合,更好地為漁業安全生產、為漁民群眾服務。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