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大路貨的普通淡水魚銷售持續走低的市場狀態下,本溪滿族自治縣的養魚大戶卻并沒有受到影響。2006年,全縣銷往北京等大城市的冷水魚達到2000多噸,銷售額達到2000萬元。近日,他們又同韓國、日本客商達成銷售意向,冷水魚即將走出國門。縣漁業協會會長李國寧道出了其中奧妙:是特色養魚和新品種的開發給了這些漁民致富的保障。
由于缺乏養魚技術和市場信息,這個縣的養魚產業始終處于低水平發展階段,漁民們也大多抱著“一半靠人養,一半靠天養”的消極觀念。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這個縣聯合300多戶養蛙戶,396戶養魚戶,40多戶網箱養殖戶,10余戶稻田養蟹戶成立了漁業協會,廣泛開展了新技術研究培訓、業務交流和新品種推廣等各項工作,僅2006年協會就聘請省、市水產專家對會員進行了10多次業務培訓,受訓人數達到300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500余份。同時,協會還積極為會員排憂解難,幫助解決資金和飼料上的困難。
在不斷提高漁民養殖技術的同時,協會還十分注重引導水產品結構的調整,使全縣漁業上規模、上檔次,走出“豐產不豐收”這一低水平運作的怪圈。在隋紹文、于福昌、謝可心、沈明星、于海武等養魚典型示范戶的帶動下,很多漁民先后引進開發了鱖魚、建鯉、黃顙魚等投資小,見效快的新品種,名特優養殖品種從原來的3個發展到10多個,養殖水面達到300余畝,名特優魚養殖戶逐漸增多。針對全縣冷水資源豐富,適宜對水質、水溫要求高的鮭鱒魚生長這一特點,協會積極引導廣大養殖戶引進了美國道氏虹鱒、日本金鱒、大西洋鮭、細鱗鮭、哲羅鮭等新品種。很多農民利用房前屋后的冷泉進行庭院養殖。到目前,全縣已發展虹鱒魚養殖戶50多戶,產量達1800噸,產值達1500余萬元,利稅400萬元。同時,生產虹鱒魚發眼卵1000萬粒,培育種苗200萬尾,占全國鮭鱒魚卵的70%。春節將至,發展特色養魚的漁民們樂得合不攏嘴,在縣漁業協會的牽線搭橋下,生長在大山里的金鱒魚等冷水魚,大批銷往北京、哈爾濱等大城市的節日市場。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