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經常在南寧市民餐桌上出現的羅非魚,一旦被制作成鮮魚片遠渡重洋,它的“身價”便翻到南寧市場售價的6倍左右。這個具有南寧特色的水產品在過去的4個月里,就創下了近200萬美元的收入。
“老外”們能放心地購買和品嘗來自遙遠東方的羅非魚片,原因之一是這些產品都經過了我區檢驗檢疫部門的嚴格檢驗。羅非魚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人類6大主食之一,但國內這類水產品中往往帶有孔雀石綠、硝基呋喃、氯霉素等藥物殘留,這令人們在將香甜的魚片吃進嘴里時多了一些猶豫。
為此,廣西檢驗檢疫局建立了一套藥物殘留和疫病監控體系,一面加強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一面努力促進南寧羅非魚的加工出口。從2006年6月開始,檢驗檢疫人員對區內各個養殖場進行了審核,至今對25個共1萬多畝養殖基地進行了備案審核,并對配套養殖場的生產、用藥、用料等進行指導和監管,確保出口加工企業的原料“來路光明”。在該局的扶持下,南寧一家公司在2006年9月份首次出口了符合美、歐控制標準的70噸羅非魚片,并在美國、俄羅斯等國家一炮走紅,連續4個月出口額以平均每月80%的速度猛增,2006年底總計出口715噸魚片,外匯收入近200萬美元。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