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6年,國家和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大了陸源入海排污口的監測力度,對全國600多個陸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狀況及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實施了全面監測,提高了監測頻率,增加了特征污染物等監測項目。從右側的圖表我們不難看出,超過60%的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處于極差狀態;海水污染程度加重,80%以上的監測區域海水質量為四類和劣四類,43%的排污口鄰近海域全部為劣四類水質;底棲環境惡劣,沉積物質量大都劣于三類國家標準。嚴重污染導致這些水域底棲生物群落結構退化,耐污種增多,大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底棲經濟貝類難以生存,甚至出現了30多平方公里的無底棲生物區。
據統計數字表明,去年排污口超標排放直接導致了近150億噸污水排入海水增養殖區,海域營養鹽超標嚴重,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70%的監測海域水質不能滿足其功能要求,四類和劣四類水質的面積超過55%,適于養殖的水域面積持續縮減,養殖生物體內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量增高,食用安全性降低。經檢測,排污導致福建三都灣牡蠣體內鉛、鎘和糞大腸菌群含量超二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小清河口海域貝類體內的石油烴、總汞、鎘、鉛、砷和滴滴涕普遍超標,鰲山灣貝類體內的總汞超標率高達87.5%,嚴重危脅人民的生命安全。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