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
江西贛州崇義縣思順鄉長江村。村名“長江”,這里的水自然少不了,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水塘。初來乍看,只見群山環繞,青山如黛,水塘處處楊柳依依。柳蔭深處,三五成群的人們悠閑地垂釣。
“歡迎,歡迎。”該村黨支部書記湯春明一邊忙著給游客釣上來的魚稱重,一邊向我們介紹說:“來我們這釣魚的客人都是沖著這里良好的生態、淳樸的民風和肉味鮮美的羅非魚來的,這多虧了駐村的縣發改委的‘三送’干部。”
崇義縣思順鄉因齊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王爾琢烈士墓及特色客家小吃黃姜豆腐等聞名,游客紛至沓來。曾經,距思順圩鎮5公里不到的長江村卻是另一番景象,該村水資源極其豐富,村民的水稻田常年被山上滲透下來的泉水浸泡,這樣的“冷漿田”不僅難于耕作,糧食產量也不高;村里有3處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20℃左右,開發溫泉旅游卻達不到條件……村民只能靠山上的竹子和木材維持生計。
幫助群眾找到致富之路成為駐村“三送”干部的當務之急。經過走訪群眾和調查研究,“三送”干部決定在溫泉上做文章——養殖羅非魚(也稱非洲鯽魚)。“之所以會想到養羅非魚,一是長江村溫泉的水溫非常適合羅非魚這種熱帶魚類的生長,二是養殖羅非魚成本低,產量高,而且羅非魚肉質細嫩,肉味鮮美,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駐村“三送”干部、該縣發改委主任湯新敏說。
為了讓村民消除顧慮,“三送”干部為村民提供水泥等材料,幫助村民將荒田、“冷漿田”等改造成水塘,把溫泉水引進水塘中,建起了沼氣池,大力推廣“豬—沼—魚”生態養殖模式。與此同時,“三送”干部還邀請農業專家為村民提供養殖技術,解決產品銷路問題。村民湯新創將自家4畝多“冷漿田”改造成水塘之后,僅溫泉養魚這一項,每年就有3萬多元的收入。
“目前,我們村有近100戶農戶養殖了羅非魚,水塘占地70多畝。由于魚是純天然養殖出來的,價錢比市場上的其他魚每公斤貴4元左右,但前來購買的外地游客絡繹不絕。”湯春明說,“下一步我們將逐步擴大養殖規模,進一步完善旅游設施,建立集垂釣、觀光、休閑于一體的農家樂園,并聯合養殖大戶經營水產品專營店,讓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