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閘蟹是中國人眼中的“天下第一美味”,但它卻被歐洲人看做一種可怕的入侵生物。近來,一些德國漁民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計策——向中國出口“德國產”大閘蟹。這不僅讓中國人嘗到大閘蟹的美味,也使大閘蟹在德國“變廢為寶”。
1公斤只賣1歐元
在德國漢堡的易北河畔,一艘漁船緩緩駛來,身穿防水褲、腳蹬長筒雨鞋的船民沃夫岡抓住漁網的一端,將戰利品倒在甲板上:沒有鰻魚、鱸魚、也沒有梭子魚,一網打來的竟是百余只揮舞雙鉗的大閘蟹。
“這些年,易北河蟹滿為患。我們漁民都快變成捉蟹人了。”見到我這位中國記者,沃夫岡打趣地說。
“在歐洲人為大閘蟹犯難時,我們華人卻像發現了寶貝。”德國漢堡瀟湘酒店的李老板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這里的大閘蟹價格極便宜,1公斤只要1歐元。每到大閘蟹上市的季節,華僑們都會來店里品嘗。
在李老板的飯店里,記者還嘗了一只大閘蟹。德國大閘蟹完美地保持了純種大閘蟹“大、肥、腥、鮮、甜”的優良品質。而如今在國內,多數大閘蟹只能達到“肥”這一項標準。
江運是慕尼黑大學生物學教授,他向記者解開了這一“謎團”。由于無序的養殖和生態的失衡,導致長江水系大閘蟹品種退化,所以純種原味的大閘蟹在中國已難覓蹤影,長江里橫行的全是“雜種蟹”。相反,歐洲沒有其他淡水蟹,大閘蟹在那兒一直只在自己的種群內交配,品種十分純正。
記者隨機問了幾位德國民眾。他們對大閘蟹一點也不“感冒”:有的說大閘蟹長相怪異不能吃;有的認為螃蟹是肺吸蟲病的寄主;還有的說自己的飲食不習慣吃這種動物。
捕撈螃蟹不花本錢
據記者了解,德國已有第一批“吃螃蟹”的漁民。沃夫岡就和歐洲華商合作,每周捕撈200公斤大閘蟹,定期向中國、越南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超市、餐館供貨。
沃夫岡說,每逢盛夏,生活在易北河等水域里的成熟大閘蟹開始展開“地毯式”遷徙,不遠千里地上北海,為翌年春天的傳宗接代做好準備。而這也正是“漁翁得利”的大好時機。
為了對付這種好斗的動物,他必須使用特別結實的雙層漁網,而且要在凌晨出行。因為敏感的大閘蟹特別怕熱。為了保證貨物的生猛,沃夫岡還得不時地用清水沖淋大閘蟹。“雖然賺得不多,但這可是不花本錢的生意。”沃夫岡說。
一些漁業公司的捕撈數量更大。自2006年起,德國北部的梅克倫堡漁業公司開始經營大閘蟹業務,每季為客戶提供大約3噸大閘蟹。“這能夠緩解夏季蕭條的漁業行情。”該公司負責人勞爾博士說。
勞爾告訴記者,以前他們捕撈的大閘蟹主要出口到新加坡。從2006年開始,他們第一次將800公斤大閘蟹運到上海。今年3月,第一批為中國漁民準備的80多公斤蟹苗,也已經被江蘇各地的水產養殖基地一搶而空。目前,他們還準備建立一家大閘蟹加工企業,將小螃蟹加工成湯料,出口到中國。
大閘蟹100年前落戶德國
100多年前,德國商船將從中國采購的茶葉、絲綢等運回國內。為了增加穩定性,要在貨輪的蓄水艙內灌滿壓艙水,最初的蟹苗就隨著壓艙水進入了這些貨輪。商船飄洋過海來到歐洲后,由于萊茵河水系沒有寬闊的河道,貨輪都要把蓄水艙中的壓艙水排出,使船體上浮,便于航行。來自中國的幼蟹便趁此機會進入萊茵河、泰晤士河等水系定居下來。
1912年,一位德國漁夫第一次捉住大閘蟹,并把這個怪頭怪腦的家伙送往當地的博物館。接下來的20年中,中國大閘蟹在歐洲飛速蔓延。
近年來,這種“什么都吃”的八腳猛士棲海住湖,對歐洲本土物種構成了嚴重的生存威脅,甚至成為歐洲一些國家惟一的淡水蟹種。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