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持續高位,養殖投資需理性
中國大菱鲆市場變動及轉型
近期大菱鲆市場價格的持續高位運行不僅受到消費需求拓展的拉動,同時也決定于大菱鲆養殖生產周期的波動;盡管消費市場在擴大,但由于養殖規模迅速擴大,長期看仍存在價格下行壓力。
鲆鰈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 楊正勇
近期來大菱鲆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激發了我國一些養殖生產者的非理性投資熱情。為了引導產業理性、持續穩定發展,特此分析了近期市場狀況及其原因,以供有關各方參考。研究結果表明:近期大菱鲆市場價格的持續高位運行不僅受到消費需求拓展的拉動,同時也決定于大菱鲆養殖生產周期的波動;盡管消費市場在擴大,但由于養殖規模迅速擴大,長期看仍存在價格下行壓力。
研究同時指出,大菱鲆養殖業存在產業轉型須待深入、資源利用效率仍需提高、產業文化的基礎仍待夯實等艱巨任務。鑒于此,建議業界盡快建立公益性營銷基金,加快建立全國性行業協會,以便一方面加強行業自律,另一方面通過行業協會來進行公益性營銷,引導產業轉變養殖模式。
一、引言
自1992年由雷霽霖院士引入我國以來,大菱鲆(俗稱多寶魚)已經成為了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品種。根據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的調查,2011年主產區42區縣的養殖產量已經達到了6.35萬噸。在該產業發展的前十幾年內,在產量擴大的同時,產品價格經歷了上百元一公斤到十多元一公斤的極端震蕩。自2009年以來,其價格變動幅度盡管在兩位數以內,但仍然波動較大。這種價格的這種變動一方面與整個產業從苗種到養成、再到流通和消費各環節的技術水平、產業結構等供給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消費需求的變動有關。從2011年1月下旬以來,隨著消費市場的轉型,大菱鲆價格在震蕩中逐步走高。到了2011年下半年,隨著產品價格的逐步恢復,養殖者的養殖熱情也進一步高漲。2012年第一季度該產品的工廠化養殖面積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9.5%。
如何對待這種市場轉型和價格變動,從而形成理性預期已經成為了維持產業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基于這一考慮,根據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體系”)跟蹤調查調查數據,撰寫出此文,供有關各方商榷和參考。
二、大菱鲆市場價格變動趨勢及其與養殖生產周期的關系
1、長期變動趨勢
跟蹤觀測的結果表明,全國大菱鲆價格變動趨勢基本一致。因此此處選擇我國大菱鲆工廠化養殖最集中、規模最大的產地之一的葫蘆島之出池價格進行分析。該地區2009大菱鲆價格基本維持在60元/公斤左右。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底大菱鲆在該地區的出池價格走勢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該產品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而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則在震蕩中總體走高。拐點出現在2011年1月。如果從2010年1月開始計算,則到2012年6月底為止的一年半的時期中,價格總體呈上升趨勢。
價格的這種變動受養殖規模等供給因素與消費需求因素的影響。從供給因素看,2008年-2009年,鲆鰈類產業經歷了一次養殖規模的擴展過程。由于規模擴展,供給也逐步增加。在15-18個月的養殖生產周期下,2008年2009年養殖拓展的規模所產生的供給在2009-2010年中開始逐步釋放出來。然而,在此期間市場需求卻未同步擴大。根據體系產業經濟崗位團隊的調查,2009年僅在深圳、上海等少數地區的中心城區之中、高收入階層中存在著極少數的家庭消費,總體看該產品的消費基本是酒店(餐館)消費。因供給增加而消費需求未同步擴大,2009至2010年的價格總體下行。這種供給擠壓的力量直到2011年初才基本釋放完畢。2011年1月下旬價格比2010年同期下降了32.0%。
由于2009年價格的總體下行及沉沒成本的存在,2010年主產區大菱鲆養殖面積基本維持不變,而在2009年底2010年初北方沿海地區發生了冰雪災害。受此雙重因素影響,養殖產量比2009年下降了14.4%,僅為4.89萬噸。這種供給下降的作用在15-18個月左右的養殖周期中逐步凸顯出來,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2011年2月以來價格的逐步恢復。從2011年2月以來,該產品價格在該區域的出池價格從34元/公斤在震蕩中走到了2012年6月下旬的75元/公斤,上漲了120.6%。當然也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價格的恢復不僅僅由供給方面的原因,需求增加也是一個變動也功不可沒。關于這一點,下面還要分析,此處從略。與此同時還必須看到,在近兩年中,消費者價格、尤其是水產品價格的總體上漲也是推動多寶魚價格上漲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宏觀因因素。
2、短期趨勢
從短期看,2012年上半年葫蘆島大菱鲆出池價格基本維持在70元/公斤至87元/公斤的高價位。波動幅度達到24%左右。其中第一季度繼續保持了前一階段的上升勢頭,而第二季度呈震蕩趨勢(見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出,與2011年同期相比,大菱鲆價格變動趨勢基本一致。即第一季度上漲,而第二季度波動在相對第一季度高的較高的價位上震蕩。但也需看到,2012年第二季度的價格比2011年同期上漲了50%左右。
三、大菱鲆消費轉型的表征及其與價格變動的關系
如上所述,2011年1月下旬以來,大菱鲆市場價格出現了長期上漲。這種價格上漲一方面受到了養殖生產周期、產業結構變動等供給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了消費市場轉型的拉動。從消費市場看,2011年以來逐步發生了轉型。這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初步反映:
1、銷售渠道逐步拓展,產品銷量逐步放大
在2010年以前,大菱鲆的銷售渠道主要是養殖企業魚販子經銷商(批發商)飯店消費者。2010年上半年逐步演化為:大菱鲆養殖企業魚販子經銷商(批發商)飯店消費者,大菱鲆養殖企業魚販子經銷商(批發兼零售)消費者,以及大菱鲆養殖企業魚販子經銷商超市消費者等三種形式并存的局面。2010年下半年,隨著價格的下降,在上海等沿海發達地區的農產品零售市場(農貿市場)中開始出現有大菱鲆銷售,銷售渠道也因此又有所拓寬,即增加了大菱鲆養殖企業魚販子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這種渠道。而且對上海殷行菜市場每日定點跟蹤調查的結果表明,日均銷售量在緩慢地逐步放大。
2、消費方式發生變動,沿海地區家庭消費模式正在興起
從上述銷售渠道變動亦可以看出,在2010年之前,多寶魚的消費方式主要是酒店消費。但進入2010年以來,家庭消費方式正逐步興起。盡管這種消費方式主要還是集中在上海、深圳、天津、青島、福州等沿海發達地區,但根據2011年8月對新疆烏魯木齊市的調查,即便在這樣遠離沿海的內陸城市,也有少數高收入消費者家庭在消費多寶魚。
3、消費規格發生轉變,終端產品多樣化趨勢緩慢演進
消費市場的轉型還表現在消費規格及終端產品方面。從產品消費規格看,2010年前主要的規格是0.5-0.75kg/條。超過此規格者價格比較低。2011年開始,大規格產品消費量有所增加,有的地方更是出現超標魚(即超過0.75kg/條)價格更貴的現象。這種產品消費規格的變動與終端產品消費方式多樣化有關。原來主要是以整條清蒸、紅燒等形式消費。現在市場上已經有清蒸、紅燒、兩吃、香煎、鹽焗、過橋、燒烤等多種形式。在一些高檔火鍋店,切片后的大菱鲆也被作為火鍋食材。當然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切片,仍然保持整盤形式提供,消費者仍可看出多寶魚之形狀(見圖3)。
總之,正是消費市場在轉型,產品需求量在逐步放大,因此從為近一段時期以來大菱鲆價格維持在高位運行提供了引力。
四、大菱鲆消費市場轉型的主要原因
1、國內經濟穩定發展,消費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經濟學理論已經說明,消費者收入是影響產品消費的主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我國的水產品消費,與短期消費不同,從長期來看,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者需求最主要的因素。
近年來,我國消費者收入水品總體呈上升趨勢,尤其是沿海地區更是如此。以上海為例,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僅為2.67萬元,2010年增加到為3.18萬元,而2011年快速增加到3.62萬元。正是這種收入水平的增長,推動了包括鲆鰈類產品在內的眾多水產品之消費在快速增長。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大菱鲆是一種中高檔水產品,從經濟特性看,其需求收入彈性比較大。因此收入水平增長后,其消費增長會比較明顯。
2、2010-2011年初價格走低的促銷效果逐步凸顯
2008至2009年養殖規模的擴展,以及2009至2010年初冰雪災害的影響,使得一段時間內產品滯銷,價格下跌。圖1已經表明,這種價格下降過程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于價格下降,一些產品開始走入農貿市場及超市,普通老百姓也因此加深了對這種產品的認識,以中高收入家庭為主的家庭消費也因此而逐步興起。
從這種意義上說,當價格下行至34元/公斤時,對于生產者來說幾乎陷入了絕望境地,但這種低價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后來的銷售。2010年團隊在上海及青島共1500多份的消費者調查數據表明,影響大菱鲆消費的最主要因素是不認識這種魚。顯然,價格的這種下行使得該產品進入了普通老百姓可以接觸到的農貿市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費者的認知,從而促進了后期消費的增長。
3、大菱鲆本身的品質正在緩慢的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大菱鲆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有研究表明它還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因其味道鮮美、聲譽卓著而成為了歐洲人餐桌上的珍品,據說在古羅馬時代就贏得了“海中稚雞”的美譽,曾經是歐洲王室的宮廷之最愛,現在仍然是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國頂級餐廳的消費品之一。歐洲人喜將多寶魚做成魚排。在中國,目前已創制出上面所述的多種烹飪方法,其價值也正在逐步被國內消費者所認識。
4、產業文化的支撐與引領效應正在形成
實踐表明,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一個產業,一旦形成了相關的文化,就會得到持續發展之內動力,而經濟的發展又會促進文化的繁榮。
比如,“鯉魚跳龍門”、“年年有余(魚)”等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魚類的消費,從而對漁業形成持久的拉動力。可喜的是,目前大菱鲆(多寶魚)的產業文化正在緩慢地形成,對于大菱鲆(多寶魚)的消費已經正在從簡單的產品消費向“產品消費+文化服務消費”的方向發展。這從上海、寧波、紹興等地婚慶酒席中可見一斑。懷著“多寶多福”的祝福與期盼,人們往往會將多寶魚納入婚慶宴席中。
事實上,作為比目魚的一種,多寶魚還可使人們的 “鶼鰈情深、比翼雙飛”等對愛情之美好追求得到寄托。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比目魚就是美好愛情之象征。
盡管多寶魚產業文化目前才剛剛起步,但可以預見,一旦它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則其對產業的引領與支撐作用將會更加明顯。
五、產業發展方式轉型仍然任重道遠
1、季節性生產尚未得到很好地控制,市場拓展壓力仍然巨大
如上所述,近一年多以來大菱鲆市場價格持續走高。這一方面是受消費市場轉型與擴大的需求因素拉動,但另一方面是受季節性生產與產業結構調整等供給因素決定,同時還受水產品價格總體上漲因素的影響。對于生產者來說,終端需求的擴大無疑是一個福音,但季節性生產尚未能得到很好地控制這一點無疑應當受到高度關注。這種季節性生產趨勢不難從圖4所示的其養殖生產投苗量的周期性變動中看出來。從中可以看出,2010年第一至第三季度成魚養殖之投苗量是下降的,第四季度雖有所回升,但該季度總投苗量仍比較少。考慮到該產品的養殖周期一般為15-18個月,再考慮到市場轉型及拓展等因素的影響,這也就不難解釋在經過15至18個月后的2011年2月份至8月份其價格為何會緩慢回升及9月份以來價格為何價格會在高位運行。
從圖4還可以看出,盡管都成季節性變動,但2011年大菱鲆投苗量明顯比2010年增加了34.4%。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這種苗種投放量的放大意味著后期成魚養殖產量也會擴大,因此在相應的養殖周期內供給會增加,而這種供給增加對市場價格的壓力將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逐步釋放出來。如果其他因素不變且消費需求不能同步增長,則價格會下行。由此可見,供給壓力仍然存在,市場拓展仍需加強。
2、養殖模式轉型仍需深入,資源利用效率尚需提高
從養殖模式來看,目前我國的鲆鰈類養殖有工廠化養殖、網箱養殖以及池塘養殖。其中技術相對先進的工廠化養殖模式貢獻了85%以上的產量。然而即便是工廠化養殖,仍然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問題。雖然目前正在經歷著從工廠化流水養殖向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向轉變,但這種進程推進速度仍然比較緩慢。地下海水資源緊缺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近期在江蘇的贛榆、山東的日照、膠南、濰坊、煙臺等地的調研表明,在這些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而此前由于養殖規模拓展太快,葫蘆島等地已經面臨著地下水資源枯竭的危險,一些養殖戶不得不轉移到山東的昌邑等地。
總體看,業界及管理部門對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力推的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已經越來越認同,但由于沉沒成本的存在、技術門檻較高等因素的影響,轉型尚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目前的養殖基本還是平面化養殖,土地資源的空間利用效率很低。隨著各地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推進,土地資源將會變得越來越稀缺,如何通過空間上的拓展而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將是業界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3、產業文化的基礎仍待夯實,終端市場仍需加快拓展
文化對經濟有引領和支撐作用。我國也存在著與鲆鰈類有關的文化元素。但這種文化對經濟的影響顯然始終沒有得到業界的重視,對于終端產品的研發和推廣還屬于餐飲行業的自發行為,且終端產品種類還不夠豐富,產品的價值還未得到很好地開發和體現。
目前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已經在著手推進產業文化建設工作。然而僅有產業技術體系的推動而缺乏作為最主要利益相關者之一的養殖業界的響應的話,開展工作之難度將相當大。況且,業界對產業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逐利,而產業技術體系則主要著力于文化建設之公益性,二者之間還存在一定差異。顯然,只有多方共同推動,才能建成一個良好的產業文化。
六、理性推進產業轉型的幾點建議
1、建立公益性營銷基金,積極推進產業文化建設及市場拓展
由于消費者無法將不同養殖生產者的產品有效地區分開來,因此無論是推進產業文化建設還是拓展終端市場,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部經濟效益。 正因如此,作為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養殖生產者一般都不會有足夠的動機獨自、全力地來推進這些工作。
作為一個商業性漁業特征比較強的水產養殖業,讓國家或社會來承當這些成本顯然是不合適的。為了追逐共同發展,做大消費市場、做強養殖產業,大菱鲆養殖業界應當有所擔當。建議通過行業協會或漁民專業合作社等產業組織出面,組織養殖者建立公益性營銷基金,然后由產業組織來推進外部性比較強的那部分終端市場開發及產業文化建設工作。
2、盡快建立全國性的行業協會,加強行業的自律與市場調節能力
行業協會的建立不僅可以協調養殖產業自身的生產行為,加強行業自律,而且可以調整產銷關系,減低整個產業的市場風險。同時,協會的建立可以為公益性產業文化的建設及市場拓展打下制度基礎。根據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的調查,我國鲆鰈類養殖生產者有大約3800家左右,將這么多生產者組織起來,其難度要比水稻種植等產業小得多。建議業界抓住這一時期,首先建立區域性的漁業協會,然后逐步推進,力爭盡早建立全國性的鲆鰈類養殖生產者協會。
3、切實轉變養殖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養殖模式的轉變已經迫在眉睫。須注意到,珍貴的地下海水資源一旦告罄,則產業很難持續發展。同樣,如果鲆鰈類養殖的單位土地回報率低于其他海洋經濟產業,則其發展空間將會繼續被壓縮。鑒于此,建議業界盡快規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循環養殖及立體養殖模式,降低水資源及土地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最終通過效率的提高而提升產業競爭力。(參考文獻略)
致謝
本文得到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項目編號:CARS-50-G011)。
同時感謝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秘書組、綜合試驗站以及各位同仁在數據采集等方面給予的指導和幫助!
文/圖 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水產養殖經濟研究中心 楊正勇 郭鴻鵠
葫蘆島興城市海洋與漁業局 梁恩義
山東省煙臺市水產研究所 姜作真 段鈺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經營管理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