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了四年大閘蟹的范師傅,是目前苗栗縣飼養上海大閘蟹的46戶蟹農之一,在水塘邊拉網上來,看著個頭肥大的螃蟹,范師傅樂得合不攏嘴,他告訴東方網記者,苗栗縣大閘蟹養殖的成活率從往年的一成提高到了今年的四成,而這三成的增收,完全得益于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們的指導。
“臺灣人非常喜歡吃大閘蟹,但是臺灣的大閘蟹產業發展非常緩慢,生產水平很低,成活率不到10%。”上海海洋大學校長潘迎捷告訴東方網記者,上海大閘蟹之所以會來到苗栗,都源于海洋大學與苗栗縣簽訂的合作開發大閘蟹的協議,位于臺灣島北部偏南沿海地區的苗栗縣有非常好的生態資源,但大閘蟹的苗種質量差、養殖技術不配套,導致蟹農們養蟹的成活率只有一成左右。
養蟹,從蟹苗開始。今年,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30萬只優質蟹苗,被送到了苗栗縣46戶蟹農的手中。從飼料營養到水質調控,甚至是螃蟹脫殼時間的掌握,每天都有一到兩位海洋大學的教授深入蟹農家中,手把手地傳授上海大閘蟹的生態養殖技術和經驗,每個月至少巡回兩次。據潘校長保守估計,目前這批大閘蟹的存活率起碼能達到35%,在此基礎上爭取達到40%。“好的地方能達到60%”。
借著上海市副市長姜平一行到苗栗參訪的契機,蟹農范師傅興奮地從養殖基地里拉起網來,看著網籠里的個頭肥大的大閘蟹,他已經樂得合不攏嘴。范師傅告訴東方網記者,他已經養了四年大閘蟹,但是以前不知道如何喂養,不注意營養等問題,大閘蟹的存活率很低,在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們的指導和幫助下,今年的蟹苗長勢可喜,目前已經長到三兩左右。而他正籌劃著,等豐收的時候,帶著最好的大閘蟹參加11月在上海舉行的大閘蟹品鑒會,希望能取得好成績。
蟹農的增收可以預見,最高興的當然是苗栗縣縣長劉政鴻。在范師傅養殖基地現場,劉縣長拿著從水里捕撈上來“初長成”的大閘蟹,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展望11月的品鑒會,整個“參賽”的流程似乎已經在他腦海中演練了很多遍。“我們11月3日會帶著苗栗的大閘蟹參加11月4日在上海舉行的大閘蟹品鑒會,希望海關可以順利通關,苗栗的大閘蟹能在品鑒會中取得好成績”。
同樣高興的還有上海市副市長姜平,第一次來到苗栗的他,在感受這里山土風情的同時,更為上海大閘蟹能在這樣一個生態宜人的地方成長而振奮,在他看來,這也是滬臺兩地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的見證。
然而,滬臺農業之間的合作交流才剛剛起步。上海市農委副主任邵林初告訴東方網記者,目前上海和臺灣之間農業方面的合作交流比較廣泛。“以前從農業從技術、品種上看,臺灣的農產品優于我們,隨著交流的深入,我們感覺到上海也有優勢,比如大閘蟹的養殖就非常成功。”東方網記者了解到,明年上海大閘蟹在苗栗縣的養殖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送往苗栗的蟹苗將達到150萬只,同時,大陸和臺灣之間種源農業、人才等各方面的交流也將進一步深入。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