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經過兩年的研究和實踐,因瀕臨滅絕而炙手可熱的云南著名土著魚類——撫仙湖抗浪魚,目前已在玉溪華寧縣退休職工范飛、納汝玲夫婦創辦的龍洞珍稀魚類養殖場實現異地規模化人工繁殖馴養,抗浪魚又多了一條“活路”。
原產于中國最大高原淡水湖——撫仙湖的抗浪魚,和大頭鯉、金線魚、大理弓魚并列為云南四大土著名魚,尤其抗浪魚以獨特的魚性、鮮美的風味和古老的“車水捕魚”而最負盛名。然而由于近10多年來的泛濫捕殺、外地銀魚的入侵和局部水域的環境變化等原因,抗浪魚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年產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400噸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1噸,正瀕臨滅絕,近年來其市場價保持在每公斤1000元以上。2005年,抗浪魚的人工繁殖在撫仙湖畔獲得成功,這一研究成果為抗浪魚的種群資源恢復以及人工養殖奠定了基礎。
當人們在為抗浪魚種群越來越少而憂心忡忡時,從小對抗浪魚懷有深厚感情的范飛夫婦對人工養殖抗浪魚產生了濃重興趣,科學家們的研究吸引了他們學習抗浪魚人工繁殖馴養技術,加入搶救抗浪魚的行列。經過多方考察后,2005年,他們在華寧縣寧州鎮新莊村委會的龍洞邊創辦了這家珍稀魚類養殖場,通過人工收集魚卵、人工池塘模擬撫仙湖抗浪魚生存環境等方法繁殖馴養抗浪魚,目前已投入資金180多萬元。
現在,在該養殖場的10畝魚池里,6萬尾抗浪魚已達10至17厘米的成魚或半成魚標準,一些成魚已能產卵,標志著抗浪魚實現了異地人工繁殖馴養。在這里,還養殖著不到1年齡的抗浪魚魚苗約60萬尾,一年后,當它們長成2年齡的成魚時,該養殖場預計可達到生產抗浪魚魚苗1000萬尾的規模。
“抗浪魚是撫仙湖的獨有土著魚種,積淀了深厚的魚文化內涵,也是撫仙湖良好生態的一個標志,在人工繁殖馴養抗浪魚獲得成功后,我最大的心愿還是讓自己付出很大心血繁殖馴養的這些小精靈回到母親湖,回到它們生息繁衍的家……”范飛說。
華寧縣撫仙湖管理局局長王平說,該縣龍洞珍稀魚類養殖場填補了抗浪魚異地規模化人工繁殖馴養的空白,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對改善撫仙湖抗浪魚的資源劣勢具有積極意義。他說,新一代的抗浪魚將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發揮積極因素,將影響帶動更多的人投入到抗浪魚的養殖中來,保護好這一珍稀土著魚類。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