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最近,聽說珠三角羅非魚加工廠都出現了大量拖欠魚中貨款的情況。這一情況趨于嚴重是在2011年年中羅非價格走低的時候,到2012年初普遍加劇。
到目前為止,聽聞多數魚中被加工廠拖欠的貨款大多在100萬元左右,部分魚中更高。拖欠的時間估計有半年左右,由于拖欠高額貨款不是正常商業行為,可以想象不少羅非魚加工廠正面臨現金流緊張問題。
加工廠深陷高庫存低盈利
羅非魚加工行業涉及三方關系——養殖戶、魚中、加工廠,魚中進行兩次獨立的現金交易或“準現金”交易(即交貨后幾天內基本結清貨款)。所以魚中靠差價獲利,雖然承擔了損耗風險,但由于資金周轉快,盈利能力還不錯。
至于加工廠的資金周轉周期,視乎外貿單證時間,估計是幾個月,如通過銀行貼現,時間則更短一些,但需要支付高昂利息,理論上他們靠高利潤賺錢。養殖戶最悲催,資金周期一般大于養殖周期。
由于加工廠現金量基本與入貨量等值,所以加工廠的收購量直接反映其銷售量,也進一步反映了加工成品的市場供求情況。更重要的是,交易風險不影響第三關聯方。
如此分析,我認為加工廠之所以資金吃緊,有幾種可能性:1.庫存過高,且出現積壓;2.加工廠收款困難;3.盈利能力過低。
加工廠的實際情況可能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會和宏觀因素有間接關系,這些宏觀因素包括:羅非魚制品供過于求,國際市場銷售量和銷售價格走弱(今年中國出口整體走弱),加工廠無法從銀行融資(中國民企今年普遍融資困難)等等。
高庫存可以理解為,加工廠2010年末市場原料緊缺后,對整體生產量產生誤判。積壓可以理解成,對國際市場的誤判,又或者是出口中間商攪局,又或者是歐洲金融危機的波及等不一而足。
資金緊張是內傷暴露
以前羅非魚加工多由臺資壟斷,他們做高端產品,利潤空間大,盈利能力強。但后來國內也陸續參與羅非魚加工行業競爭,主要是以下門檻先后被越來越多的人跨過。
1.國內資金充裕,羅非魚加工的經營模式在2010年左右明顯地被大規模復制;
2.跨國貿易商開始參與貿易活動,加工廠可以輕易參與國際貿易;
3.飼料環節曾經出現大規模賒銷,變相的大量融資進入羅非魚養殖業,且羅非魚養殖業先后被多個地方政府重視,盲目擴產,導致原料隨手可得;
4.不少加工廠壓縮加工成本,降低羅非魚產品品質,沖擊市場,占有價格優勢。
5.監管措施被一一繞過,贏得相對于臺資廠更大的競爭優勢,甚至出現藥殘產品時,采用非正常手段順利通過國外海關。
正常來說,出口檢驗檢疫部門要求注冊出口備案場經過規范養殖的羅非魚才可用于出口原料供應,稅務部門要求有發票或者生產證明才能退稅,而事實上加工廠采購的絕大部分原料魚并非高成本養殖的備案養殖場生產,而是加工廠通過魚中低價購入來源不明的原料魚,加工廠隨后通過非正常手法獲得產地供貨證明和出口退稅。依靠退稅生存固然沒有問題,卻失去了長久規范發展的修煉,也提前透支了市場對羅非產品的認可。可以說,是正門門檻太高,后門常年敞開。
好的年景,加工廠資金周轉正常,不但活得不錯,甚至高企的出貨量可以讓他們在國內貨幣流動性泛濫的同時,輕易獲得融資,進而擴大產能。這導致加工廠形成了對融資的依賴,甚至有加工廠想靠微量資本涉足全產業鏈,只是現金流的游戲未必玩得很精。如今羅非魚產品供過于求,且各行各業都融資困難,加工廠應對能力不足,資金吃緊是內傷暴露。
魚中處境令人擔憂
由于無法及時適應國內特殊的商業、行政運作方式和政商關系,價格也無競爭優勢,臺資加工廠份額逐漸縮減。今年珠三角原來最大兩家臺資加工廠,據說都停止了羅非魚加工業務。他們經營的多個規范化羅非養殖場都被轉賣或轉租,可謂是“劣幣驅逐良幣”,也可以說他們及時退出,有先見之明。
除了資本直接投入加工廠外,賒購羅非魚原料或者拖欠供應商原料貨款也可看作是變相融資形式,相對于銀行貸款或者外貿貼現,如此融資非常廉價,甚至免費。但似乎這些廉價資本都用于加工廠之間的價格廝殺,以致近年出現出口量增速遠高于出口金額的現象。
飼料行業的經驗告訴我們,增長太快的行業,泡沫也必然增長很快,尤其是賒銷賒購撐起來的行業,投資者容易被套牢,融資者過于冒進,很容易在某一個環節斷裂。
魚中的登場早在加工廠惡性競爭之前,以前他們是小加工廠采購的主力軍,魚中本身有一定資金可以緩沖,且魚中與養殖戶的關系也有一定賒購能力,事實上緩沖了加工廠對現金流量的高要求。所謂“押款”的行規應該是這樣逐步形成的。
但當魚中作為特殊的被融資對象后,他們一步一步被加工廠套牢,失去了緩沖作用,而且按行規是沒有合同保障的,他們的錢能否回收完全取決于加工廠是否能生存下來。接下來他們既不能停止供貨,也沒錢繼續補貼加工廠,情況讓人擔憂。
死掉部分加工廠 既是必然,也是必須
加工廠本身已是高庫存,倘若羅非魚價格進一步下跌,加工廠對拖欠貨款的“免費羅非”更加欲罷不能,恐怕不知道資金斷裂在哪個環節。而且相當一部分加工廠已經淪為外貿商的代工,失去爭取產業鏈最有價值部分的能力,他們前景不樂觀,死掉一部分加工廠既是必然,也是必須。
不少人最近抱怨羅非魚養殖沒有前途,但試想,倘若還是這套急功近利的手段,哪個品種不會被做爛?羅非魚加工行業已經非正常運行了一段時間,而且透支了行業競爭力,誤導了業者對產業形勢的研判。相對于珠三角常規的價值轉移,我們從海南的賒銷模式以及最近通威的保價收魚行動,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羅非魚價值鏈的本質:羅非魚只是一個載體,從羅非魚飼料到羅非魚出口產品,它販賣了養殖戶廉價的勞動力,僅此而已。
至于差異化或品牌化運作,似乎暫時還有些遙遠,或者我們做一個推斷:羅非魚目前是供過于求,但優質羅非魚卻供不應求,只是市場做爛了,就再難回到高端。以此類推,加工廠太多,但優質加工廠太少,且在生死邊緣掙扎。
市場遲早復蘇是供求波動的必然,但如果想收拾殘局,我們應該重新撿起被繞過的監管措施,淘汰一些沒有實力和不理智的加工廠,淘汰不合格的貨源。監管的著力點必然是注冊備案的加工廠,而不是星羅棋布的養殖場,讓行政力量通過市場無形之手重新分配資源。“魚中供貨模式”也應順便變革一下。產品溯源最近經常被提起,這是極好的規范管理手段,說不定認真貫徹了產品溯源的羅非產業會絕處逢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