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昨天從省科技廳獲悉,由漢中市南鄭縣秦嶺大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陜西師范大學、漢中市水產工作站、漢中植物研究所和留壩縣獅子巖大鯢馴養繁殖場合作開展的《大鯢仿生態人工馴養繁殖試驗研究》項目日前通過了專家鑒定。專家認為,該項目在技術上處于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我國特有的有尾兩棲動物,也是世界現存兩棲動物中體形最大、壽命最長的古老動物,有“活化石”之稱,被國家列為Ⅱ類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由于大鯢具有很高的食用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一方面人為捕殺,加之近年來大鯢棲息地破壞、喪失和減少、自身繁殖能力低下等原因,導致野生大鯢種群數量銳減,處于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
大鯢仿生態人工馴養繁殖,就是在大鯢的原產地或適生地建造人工小溪流,在溪流兩側建洞穴,然后在洞穴上方覆蓋土壤并種植草本植物,以營造大鯢的適生環境;飼養用水主要引自附近的河水,使用前要經過建在人工小溪流上游2~3個階梯式的過濾水池,以保證飼養水的水質安全。此外還建設有室內稚鯢和幼鯢飼養池、防逃設施、看護設施、餌料生產設施等。使用仿生態環境馴養繁殖大鯢,避免了天敵和各種自然災害對大鯢的危害、個體間的相互捕食及傷殘,有利于種鯢性腺的自然成熟、同步發育和自然產卵孵化,延長種鯢的使用壽命。
秦巴山區是我國境內大鯢的主要原產地。《大鯢仿生態人工馴養繁殖試驗研究》課題組依據大鯢的生物學習性,在全國率先創立了“模擬自然生態條件,人工馴養繁殖大鯢”的養殖模式,課題組在2004~2006年時間內,用37組大鯢在3年里累計產卵17450粒,孵化稚鯢14227尾,出苗率由2004年的74.6%提高到2006年的85.4%,平均出苗率達到了81.5%。該項成果為大鯢的苗種繁育技術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與方法,對大鯢這一古老物種種質資源的保護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