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走在稻花飄香的田地里,看著活蹦亂跳的鴨子與肥大的魚兒,昆明富民縣永定鎮麥場村村民何大爺笑得合不攏嘴。“今年又是個豐收年,鴨和魚兒長得肥又壯,水稻產量也增加了,稻田養魚鴨真是個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好辦法。”近日,富民和尋甸的“稻田養魚試驗示范項目”進入收獲期,大量慕名而來的市民涌入田間、農家樂爭相品嘗“谷花魚”。
稻米、“谷花魚”雙豐收
說到“谷花魚”,或許不少市民還不知道是什么魚,其實它并不是新品種,大部分是鯉魚和鯽魚,由于生長在水田中,以稻花為食而得名。谷花魚主要以稻花、蚊蟲幼蟲、米糠和麥糊為食,不用飼料喂養,無任何污染,肉質鮮甜且生態環保。
昆明市漁業行政執法局副局長郭志堅介紹,所謂稻田養魚工程是一種通過在稻田中開挖一定面積比例的魚溝、魚溜,集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為一體的立體農業種養方式,是山區、半山區貧困農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
“雖然開挖魚溝、魚溜減少了一定的稻田種植面積,但是魚溝利于空氣流通和陽光照射,植物可更充分地進行光合作用。”郭志堅表示, 在稻田里養魚、養鴨,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鴨糞既肥水又成了魚的飼料。既可利用魚除掉田里的害蟲和雜草減少用藥,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又可獲得魚產品,魚鴨的排泄物又能成為稻田的肥料,可謂是各取所需、相得益彰。“由此看來,稻田養魚鴨是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稻魚鴨共生的生態種養系統。”
富民麥場村稻田養魚510畝
作為昆明稻田養魚試驗示范點之一,富民縣稻田養魚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今年6月,富民縣承擔了“稻田養魚試驗示范項目”,其中:麥場村實施了稻田養魚項目510畝。今年8月份,昆明市漁政局、昆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相關人員,進行了第一次產量初測,折合畝產75千克。
9月3日,進入正式捕魚期上市階段,富民縣水產站和項目實施村委會再次進行實測,測產結果為,0.7畝捕獲“谷花魚”57千克,折合畝產81千克,按照“谷花魚”每千克售價50元的市場價估算,畝產值突破4000元大關。
尋甸水稻增產10%左右
據介紹,尋甸縣部分稻田通過養魚鴨這一措施,實現糧食生產和養殖生產雙豐收。據統計,平均每畝稻田養魚能生產“谷花魚”15-30公斤,(市場價平均40元/公斤),成鴨15只左右(市場價平均30元/只)。而今年的水稻產量也在穩產基礎上增產10%左右,可謂是一舉兩得。尋甸縣適于稻田養魚鴨的水稻面積超過1萬畝 ,推廣稻田立體生態農業可謂潛力巨大。
據了解,從2008年至今,尋甸縣連續5年在仁德街道辦、甸沙鄉、七星鎮設置稻田養魚鴨示范樣板。今年,尋甸縣農業局共設置稻田養殖魚鴨樣板480畝,其中,仁德擺宰村委會420畝、七星鎮考武村50畝、甸沙鄉新龍村委會10畝。
在仁德擺宰選取溝溜等養殖設施做得較好的20畝稻田里,每畝投放鯉魚夏花魚種10公斤;在七星、甸沙兩鄉鎮的60畝樣板每畝投放鯉魚夏花魚種5公斤,在七星鎮放養鴨700只、甸沙放養鴨300只;其余的400畝樣板每畝投放鯉魚夏花魚種3公斤。(見習記者 張小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