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條海岸線不到8公里、人口僅2.3萬、鎮域面積僅16平方公里的江蘇省海安縣老壩港鎮,在半漁半農的自然條件下卻走出了一條具有海洋特色的高效農業之路,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高達7035元。老壩港科學利用有限資源發展高效農業的秘訣何在?
最小資源創造最大效益
老壩港鎮是海安縣也是江蘇沿海鄉鎮中海岸線最短、擁有海洋資源最少的鄉鎮。縣委書記章樹山坦言:“資源緊缺,逼著老壩港人追求高效。”
追求的腳步首先從“靠海吃海”開始。20世紀90年代,鰻魚苗曾是老壩港捕撈業的支柱,但受東南亞金融風波的影響,僅1995年至1996年,老壩港漁民在鰻魚產業上損失了1億多元。
痛定思痛。他們決定由傳統的捕撈向特色養殖轉移。目前全鎮擁有養鰻企業15家,從業人員3000余人,老壩港人在東南沿海擁有6000多畝鰻魚養殖基地。
為了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他們開始發展海上紫菜養殖。十多年間,老壩港鎮的紫菜業以全國1/6的養殖規模,創造出全國1/5的產量和1/4的經濟效益。紫菜產業的發展,解決了近5000名勞動力的就業。
立足產業發展規模經濟
“前幾年,別的縣市紛紛‘賣海’,轉讓灘涂承包權,我們鎮并沒有將灘涂土地分包到戶,而是發揮資源優勢,將大片海域轉給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開發,整合能人、整合資金,帶動漁民轉產紫菜養殖。”鎮委書記陳如海說。
發展海洋規模特色經濟從打造鰻魚養殖產業開始“試水”。20世紀80年代后期,各村集體經濟投入轉向鰻魚養殖業,實現鰻魚養殖的工廠化、規模化。目前,全鎮年培育黑籽鰻2400萬尾,產值達2億元。養殖成鰻2400噸,產值達1.2億元。
與此同時,老壩港將大片海域轉給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帶動漁民轉產紫菜養殖。1992年至2006年紫菜業累計投入2.8億元。目前,全鎮紫菜企業平均養殖規模達2500畝,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6倍;平均單機紫菜產量達2600萬箱,是全省平均產量的3倍。
商會交易保市場健康穩定
2005年,老壩港鎮的13家紫菜加工企業共同出資建成南黃海紫菜交易市場。在這里,紫菜的交易采用的是一種獨特的方式,客商并不知道賣方紫菜的標價,只能根據對市場行情的了解進行暗標報價,如果報價低于賣方標價,就不能買到紫菜。這種交易方式的最大好處是,客商根本不敢像過去那樣拼命壓價,有效保護了紫菜加工企業的利益。
能夠找到這樣一種交易方式,應該歸功于海安縣紫菜商會。1997年,在蘭波公司等企業精心策劃下,老壩港鎮組建了全省第一家紫菜商會———海安縣紫菜商會,吸納8家企業加盟。紫菜商會的成立,將全鎮紫菜生產企業結成了一個聯盟,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協調解決紫菜的養殖、生產、銷售等問題。
商會這一合作組織,促進了老壩港高效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此后,該鎮又相繼成立了海洋捕撈商會、鰻魚商會、漁網商會,這些商會的成立為全鎮海洋經濟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