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盛產大閘蟹的陽澄湖同時也是為蘇州城東地區數十萬人口提供飲用水的水源地,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陽澄湖大閘蟹的存亡。日前一份正在蘇州市政府法制辦網站上公示征求意見的《蘇州市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引起了廣泛關注,該條例草案規定今后往陽澄湖排污最高可罰10萬元。
上游工廠和蟹舫同時排污
近年來,陽澄湖出、入湖水系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在陽澄湖靠近常熟一帶的北湖由于上游帶來的工業污染已不長水草,大大影響了大閘蟹的生長生存環境。同時,出入湖河道被隨意變更或堵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湖區水流量減少。據介紹,去年蘇州外環高速公路的建設,隔斷了原有的水體交換,使得部分湖面自凈能力下降,最終導致100多畝的大閘蟹全部缺氧而亡。
和大閘蟹打了30多年交道的蟹農張寶明和另一位蟹農朱明龍都坦言,除了上游帶來的工業污水,在湖中央行駛的蟹舫(餐船)同樣也是污染湖水的“罪魁禍首”。據悉,營業期間一艘蟹舫平均每天就能產生1噸左右的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湖中,一年下來總計可達10多萬噸。從去年7月起,昆山市漁政管理站開始整頓陽澄湖中央的近200艘蟹舫,讓其全部在岸邊經營,蟹舫中的污水將通過岸上的專設管道,進入污水處理廠。
高密度養殖引發二次污染
2002年,蘇州市陽澄湖漁業管理委員會將陽澄湖大閘蟹的圍網養殖水域從11萬畝壓縮到4.8萬畝。養殖面積減少了,為保持或提高收入,蟹農只得提高單位面積放養的蟹苗數量,據朱明龍介紹,他現在每畝水域放養的蟹苗達660~1000只,而國家質檢總局去年頒布的第71號公告規定陽澄湖大閘蟹的放養密度應為每畝300只。高密度的養殖必然帶來了高密度的餌料投放,而這又導致了剩余餌料造成的二次污染。
工業廢水、蟹舫直接排放的垃圾和污水、大閘蟹高密度養殖遺留的剩余餌料,都會導致湖泊的富營養化,而富營養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藍藻的爆發。據張寶明回憶,4年前陽澄湖就開始小范圍地爆發藍藻,之后每年夏天藍藻都會出現一個月左右。每次藍藻爆發時,大閘蟹因為缺氧老是往岸上爬。專家指出,陽澄湖的水質如果繼續惡化,藍藻一旦大規模爆發,大閘蟹大面積窒息而死的慘劇將會不斷上演。
罰款上限從3萬提至10萬
據蘇州市環保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程德潤介紹,現行的《蘇州市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條例》是1996年經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并經蘇州市人大常委會公布實施的,對陽澄湖水質的保護有著重大作用。為加大對陽澄湖水源水質的保護力度,這次對該條例的修訂在保護區劃、部門職能、防止水源污染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新內容,如控制保護區內畜禽養殖總量、一級保護區禁止垂釣、二級保護區禁止新開餐飲場所等。
但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發現新舊《條例》最大的變化是加大了處罰力度,1996年版《條例》罰款的上限僅為3萬元。而《條例(修改草案)》中第27條規定,排污單位稀釋排放污水或者擅自設置排污口偷排污水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以5000-2萬元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以2萬-10萬元的罰款;擅自新建、改建、擴建污染水體的項目,建設項目的水污染防治設施未建成而投入生產的,可處以5萬~10萬元的罰款。
據悉,該《條例(修改草案)》將公示到本月26日,修改后的《蘇州市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條例》有望于明年施行。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