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專家建議,水產養殖戶要堅持走混養模式,以減少養單一品種可能造成的損失。資料圖片
受低迷歐美經濟影響,眾多羅非魚加工廠商為爭奪訂單壓低收購價,致使羅非魚價格陷入低谷,令羅非魚精養戶們苦不堪言。記者了解到,按4.1元/斤的最新收購價來計算,養殖戶基本上是在“打白工”了。
為繞過收購商的低價屏障,中山有養殖戶大膽與商超合作,用“農超對接”的方式降低羅非魚的精養損失。有專家表示,水產精養模式固然盈利空間比較大,但風險系數也較高,除走農超對接道路外,更重要的是選擇順應生態發展的綠色混養模式。
現象
精養戶憂羅非魚難耐寒冬提前賤賣
“今年水產養殖戶的日子不好過。”17日,位于坦洲鎮群聯村綠色水產養殖區的養殖戶葉老板向記者介紹,雖然僅有10余畝的羅非魚精養面積,但自上月集中上市以來,價格一路下跌,前段時間最低收購價跌至3.5元/斤,“今年是虧定了。”
葉老板告訴記者,羅非魚與水溫有密切關系,最佳適應溫度在22-25℃,10月份下旬有幾天天氣驟冷,附近有不少養殖戶擔心羅非魚難耐寒冷,都以3.8元/斤的虧本價出售給了收購商,“當時賣得越多,現在虧損得就越嚴重。”
究竟,羅非魚成本價底線是多少呢?南朗一羅非魚精養戶強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般情況,餌料系數約在1.5,飼料成本在3.0-3.3元/斤;塘租1000-1200元/年,以畝產2000斤計算,養殖一年兩造或兩年三造,塘租成本0.3-0.4元/斤;種苗成本約0.1元/斤;精養日常管理需要人力少,人工等其它費用約0.1元/斤,綜合成本約在3.8-4元/斤,部分會在4.3元/斤左右。
探因
收購商打歐美危機旗號趁機壓價?
羅非魚收購價步入寒冬,原因何在?“我覺得是收購商故意在壓低我們的收購價。”葉老板告訴記者,雖然說今年整體經濟環境不太樂觀,特別是歐美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低迷,出口需求量出現大幅度的下降,但這不應該由養殖戶來承擔,而且事實上中山的羅非魚大部分都是走內銷道路,這方面影響不大。
“現在羅非魚一天一個價,這個也不是我們能控制得了的。”一直負責中山區域的斗門一家收購商則表示,目前中山羅非魚主要分加工成罐頭出口和直接送往市場出售兩條銷路,不過由于大部分羅非魚都有兩三斤重,銷往市場銷售給家庭消費者,一般三四口的家庭會因魚太重吃不完不愿意購買的情況,從而直接給內銷市場打個結,導致這塊市場所占比重不斷縮小,中山羅非魚大部分也是以加工出口為主。
破解
走農超對接可降低經濟危機的損失
天氣漸冷,羅非魚養殖戶如何擺脫歐美經濟危機,走出低價困境減少損失呢?日前,養殖戶葉老板想了一個辦法,希望能繞過收購商的低價屏障,直接與商超對接走內銷的道路。19日,她通過各種渠道散發羅非魚出售信息,與珠海香洲區一家農貿市場和商超取得聯系,并達成了以4.8元/斤出塘價的合作協議。
“養殖與商超零距離對接,可達到多贏的效果。”珠海香洲區某商超負責人表示,農戶將羅非魚賣給收購商,收購商賣給批發商,批發商再賣給供應商,供應商再賣給超市,這是傳統的銷售渠道,由于中間環節太多,層層盈利后自然價格貴了,羅非魚的價格可能已從3.8元/斤漲價6元/斤,最終損失還得農戶和消費者來承擔。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傳統的供應鏈采購模式下,介于農民和超市之間的中間環節約分配了商品 30%—40% 的利潤,“農超對接”省掉中間環節后,農民可以增加10%的收益,消費者可以獲得10%的讓利,還能追溯產品來源,有利于保證食品安全。
“一直以來,我們都建議農戶走混養的道路,這樣可降低損失。”水產養殖高級工程師梁健文告訴記者,混養是水產養殖的一種綠色生態養殖模式,通過養殖不同的品種優化養殖結構,同時又可降低風險系數,避免單一品種造成的損失,而且還可通過新品種創造新的市場價值。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