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再過半個月,到12月中旬,青蝦就可以大量上市了。”連日來,55歲的張國華天天在蝦塘旁邊盯著,“從常州凌家塘市場的消息來看,今年行情還不錯,大一點的能賣到60元/斤呢!”
張國華是江蘇常州溧陽市社渚鎮下西村村民,也是一名殘疾退伍軍人。多年來,他積極創業,養魚、養蝦,“尤其是從2006年開始養殖青蝦以來,他不但迅速脫貧致富,而且成為全村、全鎮的青蝦養殖帶頭人。”溧陽市青蝦協會會長官德保說。
白忙一年之后
張國華養青蝦,要從哥哥小網說起。
2002年,看著不少浙江人在社渚養青蝦效益不錯,種過田、養過魚的小網大腿一拍,他們能養,我為什么不能養呢?
第一年,小網承包50畝水面,成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然而,看著容易做起來難,一年下來,每畝青蝦產量僅100斤左右,“基本上沒賺到什么錢”。
針對村民不懂養殖的情況,社渚鎮農業部門和后來成立的溧陽市青蝦養殖協會多次組織養殖戶赴湖州、吳江等地考察學習,“在2003、2004年里,我起碼去了4次,才學會了怎么清塘、曬塘、消毒、育苗”。
經過不斷學習、探索,小網養的蝦個頭大了,產量也高了,平均下來畝產值可達4000-5000元。
正是看到哥哥的示范作用,張國華和很多村民一樣,開始養殖青蝦。從最初的100畝水面,到現在300畝水面,張國華的養蝦之路越走越順,“去年,我們平均畝產青蝦200斤,最高畝產達350斤!平均畝產值可達6000-7000元”。
“太湖1號”
“老官,明年能不能多分點‘太湖1號’給我?我300畝水面,只有10畝養的‘太湖1號’,太少了哇!”采訪時,張國華時不時地對官德保這樣要求。
青蝦,也就是通常說的河蝦,而“太湖1號”是其中的一個新品種。
“這個品種生長速度快,個頭大,比普通青蝦差不多要大1公分,畝產量也高40-60斤,算下來,畝效益要高1000元左右。”張國華說。
從2009年開始,社渚鎮農業部門爭取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將國內先進的青蝦品種 “太湖1號”引進社渚,并建立新品種育苗示范基地。“目前整個社渚青蝦3.5萬畝,其中只有5000畝‘太湖1號’,所以大家都要搶了。”官德保說。
正是看到“太湖1號”的良好效應,上個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溧陽市政府簽約共建“青蝦良種的開發與應用博士工作站”,將從品種、技術、人才等方面,為溧陽青蝦養殖業提供全面支持,推動溧陽青蝦產業做大做強。
青蝦賣完后,水里還有錢可撈
社渚人養殖青蝦,還有許多道道。
比如張國華,自己發明了這樣一臺機器:上面是通道,下面是斜網桶,網眼有疏有密,通電工作以后,青蝦從上面通道落入旋轉的斜網桶中,小的先被篩出,中等次之,大的最后篩出,清楚,簡單。
“以往,青蝦篩選全靠一雙手,效率很低,100斤要幾個小時;現在,用我的篩選機,100斤最多只要5分鐘。”張國華對自己的小發明很得意。
此外,社渚的蝦塘中還常常有一種水草,俗稱竹節草(學名叫輪葉黑藻),每年7月份放養蝦苗前在池塘中栽植一批的竹節草,培育水草的同時調節水質,做到水草、青蝦相互共生。青蝦出售后,還可收獲竹節草草種,出售給安徽、高淳等地的河蟹養殖戶,每畝草種可獲利1000-2000元。
據統計,目前社渚鎮青蝦養殖面積已達3.5萬畝,2011年全鎮青蝦銷售產值達2.37億元,畝均產值7000-10000元,畝凈利潤3000-7000元,帶動本鎮和周邊鄉鎮從業近萬人,其中,一個云南過來的少數民族婦女,一年就凈賺了10萬元,迅速脫貧致富。這里的青蝦,不但在溧陽出了名,還逐步走向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并輻射到安徽郎溪等地。
“下一步,我們將依托溧陽市青蝦養殖協會,進一步做大做強青蝦產業,打造我鎮名副其實的農業主要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社渚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黃志兵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