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祥集團工作人員在向市民推介新產品。記者 高偉希 攝
長青海洋國家海產貝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樓。資料片
長青海珍品繁育和養殖基地。資料片
海洋食品加工業
釀出濃濃威海味兒
作為全國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威海的海產品不僅產量大,而且質量好,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良好的口碑。做大做強海產品精深加工業,是我市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市打造“海洋食品名城”的現實需要。長青海洋、泰祥集團用自身的生動實踐,唱響了科技興海、科技強企的主旋律。
【企業亮招】
長青海洋
科技興海的領跑者
■建設國家海產貝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鮑魚苗成活率達到92%
■采用海上立體生態養殖模式,綜合養殖效益提升26%
■做大海產品深加工文章,建起國內首家新型海藻化工廠
眼下正是海參、鮑魚育苗的黃金季節。記者在威海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一間間寬敞的育苗廠房內,工人們有的忙著往育苗池放水,有的忙著測量水溫,有的則在給海參苗投放餌料,到處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我們擁有10個大型工廠化養殖車間,一年可繁育藻、貝等各類海珍品苗15億多株(粒),是全國技術含量最高、育苗品種最全的海珍品繁育基地。此外,我們還有2.4萬畝的優質海水養殖區,育苗和養殖年收入近2億元。”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卞永平介紹說。
2008年,為加快產業發展和適應市場競爭,尋山集團整合涉海優勢產業,成立了威海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青海洋不斷優化產業產品結構,積極打造引智和創新平臺,成為全國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海珍品優良苗種繁育和養殖基地。
談及長青海洋的發展,卞永平一針見血,直指根本:“推動海珍品產業發展不能靠天吃飯,必須依靠強大的科技支撐,走科技創新之路。”
科技興海,平臺建設是關鍵。圍繞產業發展,長青海洋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打造引智和創新平臺,大力開展海洋珍品育苗、養殖和海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開發。
在長青海洋國家海產貝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來自全國知名高校院所的專家集聚在這里,進行海水育種、養殖及海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科研課題的攻關。這一中心去年1月由科技部批準建設,是全國唯一一個海產貝類研發平臺,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這是長青海洋公司走科技創新道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青海洋公司通過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聘請專家教授等方式,進行海產貝類優良苗種繁育、科學養殖等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發水平和養殖效率。
“目前,我們已建立了擁有200多個皺紋盤鮑和300多個櫛孔扇貝的全同胞家系種質庫,培育出雜交鮑和蓬萊紅櫛孔扇貝等新品種。”卞永平說。
在長青海洋公司市場反饋調查中,由于采用先進的繁育技術,他們的鮑苗成長快、成活率高的優勢已逐漸被市場認可。客戶購買的鮑苗成活率達到92%以上,較其他育種企業鮑苗的成活率高出30個百分點。僅鮑養殖與鮑苗的銷售一項,每年便能為企業實現產值3000萬元。
“隨著海產貝類中心投入使用,我們的海產品特別是貝類產品的研發能力將產生質的飛躍,實現由傳統生物遺傳育苗到分子育苗的跨越,進一步壯大企業海產貝類育苗與養殖的規模和效益。”卞永平說。
創新技術,才能領先市場。胸懷這一信念,長青海洋公司瞄準提高海洋使用效率和海上產出率,開啟了另一項先進技術的探索之路———海上立體生態養殖。
卞永平告訴記者,近些年,由于養殖規模的擴大,造成近海養殖水域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影響了海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為破解這一難題,長青海洋公司主動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對接合作,首創了貝藻復合生態養殖模式,引領了現代海水生態養殖發展方向。
“在海水的上、中層,采取藻貝間養、藻藻輪養等多營養層次的養殖模式;在海水底層建設海底牧場,首先建設人工魚礁群,然后移植海帶、大葉藻等多個品種的藻類,每年放流牙鲆、黑魚等魚類,同時底播增殖鮑、海參等底棲生物。”卞永平介紹說。
這一養殖模式的優勢在于,上中下層海水被分別利用,水體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上層的海帶等藻類海洋植物為海參、鮑、魚類等提供氧氣、食物和棲息地,海參、鮑等的排泄物則成為藻類的生長肥料,既增加了海水的養殖容量,又有效避免了海水的富營養化。
采用復合生態養殖模式后,長青海洋公司的海帶畝產量增加25%,鮑畝產增長27.8%,刺參養殖成活率提高21%,綜合養殖效益平均提升26%。在經濟效益顯著增加的同時,桑溝灣海域的水質始終保持在國家規定的一類標準,為全國僅有的8個環境質量為優良等級的海區之一。
向科技要效益,長青海洋大做海產品深加工文章,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著力培育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長青海洋公司投資1.5億元建起了國內首家以鮮海帶為原料,生產褐藻膠、碘、甘露醇、巖藻多糖、海藻粉及海藻肥等產品的新型海藻化工及生物提取企業,年加工鮮海帶10萬噸以上,不僅節省了海帶晾曬、貯存等過程中的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海帶資源利用率、產品附加值和企業經濟效益。
“我們已經與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主攻海帶深加工產品,目前正在研發階段,預計明年將有新產品上市。”卞永平說。
卞永平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加大在貝、藻等高檔海洋精制食品加工和多糖、寡肽及藥用褐藻膠等海洋生物制品的高效提取與應用方面的技術研發力度,推動企業向高端產業鏈條進發。
【一線故事】
烤蝦的“泰祥味道”
這幾天,榮成泰紅水產食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常志云正穿梭在各地的市場,推銷公司新研制的系列全新產品———干海產。
“這是我們針對國內市場,專門開發的干海產,共有烤蝦、魷魚絲、鱈魚條等8個單品。”常志云告訴記者。
作為泰祥集團的下屬公司,泰紅水產此舉迎合了集團兼顧國內國外市場,堅持多條腿走路的發展戰略,是泰祥水產食品轉內銷的重要舉措。
“與市場的干海產相比,我們的產品綠色營養,安全可靠,完全有信心征服國內消費者的味覺。”常志云向記者介紹起產品的獨到之處。
“你看這烤蝦,原料全部來自海南標準化水產養殖基地。為保證原材料的安全營養,鮮蝦在海南當地工廠進行去頭、清洗包裝后運到威海,我們再進行深加工。”常志云說。
常志云坦言,作為一家農副漁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泰祥集團始終把持的標尺就是———質量和安全。
為建立食品可追溯體系,泰祥集團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自建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了1200畝的蔬菜種植基地、100萬只禽類養殖場、10萬畝標準化水產養殖基地。所有基地實行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指導、組織生產、質量檢測、收購銷售“五統一”管理模式。
泰祥集團實行了“公司+基地+農戶”三方互動、共同受益的經營模式,采取訂單或契約式種養,建立了“成方連片”合同基地20萬畝,對所有生產采購環節嚴格把關。在供貨商的選擇確定上,他們則采取競標辦法,制定了完善的“供方許可與采購控制程序”,只要發現抽檢不合格的,立即取消供應商資格,同時定期對80多家源頭公司進行考察備案。
“每一種原料產自哪里,用了什么肥料,有沒有用農藥,這些信息全部在掌控之中。就像這蝦,從育苗、養殖、捕撈再到加工,各種數據信息都有備案。”常志云介紹說。
品質到底如何,檢測數據最直觀。在泰祥集團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的科技大樓內,各種先進檢測設備一應俱全,能提供微生物、抗生素、添加劑等方面的近400項檢測。泰紅生產的烤蝦就是在這里進行檢測,一些關鍵數據都附在了產品包裝上。
常志云表示,要生產出安全營養的產品,除了把好原料外,還必須建立更高層次的創新研發保障體系。作為干海產系列的一大主打產品,泰紅公司的烤蝦不僅原材料選擇有講究,制作工藝和配料也很有學問。
“為驅除烤蝦的腥味,我們特意用人工方式逐一挑蝦線。在口味方面,我們只選取鹽、糖和味精作為調味料,但要把這三種調料的比例調到最佳,既保持蝦肉的質感,又迎合消費者的口味,需要一些特殊的配方工藝和技術,這就是我們的獨到之處。”常志云介紹說。
為增強市場競爭力,泰祥集團堅持原始創新、全員創新,每年拿出主營業務收入的3%以上作為專項科研經費,先后開展了7項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科研課題研發,今年7月又與中國海洋大學共建了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由于在技術上的領軍地位和行業影響力,他們受邀參與制定了冷凍調理食品行業第一個安全誠信體系標準示范文本,與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建設了產品可追溯體系,贏得了市場競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目前,標有“泰紅”字樣的干海產正在進軍全國各大商超,成為泰祥集團產品體系中又一新的增長點。下一步,泰祥集團將按照“三年內企業規模翻一番,利潤翻一番,職工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加快搶占海洋食品行業制高點。
【對話部門】
壯大產業鏈 做強深加工
對話人:市海洋與漁業局市場與質量監管科科長 袁曉麗
威海依海而建、借海而興。依靠豐富的海洋資源、優良的海域條件,我市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比較齊全、優勢比較突出、特色比較明顯的海洋漁業產業體系。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海帶養殖基地,全國最大的水產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海珍品養殖基地與遠洋捕撈船隊。“威海刺參、榮成海帶、乳山牡蠣等注冊為地理標志商標,威海扇貝、威海蜆蛤、榮成鮑魚、榮成海參、榮成裙帶菜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袁曉麗說,目前,全市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已達到65個。全市的漁業經濟主要指標約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國二十分之一,連續多年位居國內地級市首位,在全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洋漁業產業發展。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堅持產業先行,加快形成鏈條完善、技術先進、特色鮮明、國內領先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威海市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指出,積極開發鮮活、冷鮮等水產食品和海洋保健食品,提升海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建設一批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海洋與漁業局今年篩選了30家漁業龍頭企業和100家漁業成長型企業。針對這些企業的不同特點,將在政策、項目、技術等方面予以優先扶持,鼓勵其做大做強。此外,按照《威海市實施品牌戰略獎勵辦法》的規定,水產品加工企業要執行品牌戰略,凡納稅額在200萬以上的企業,獲得馳名商標的企業將獎勵50萬元。
多項舉措推動著全市水產品加工和對外貿易持續健康發展。下一步,水產品加工企業要做大做強,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深入推進強強聯合和產學研合作戰略,加強精深產品的研發加工,著力發展保健品、海洋新材料、海洋藥品等產業,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同時,要高度重視水產品質量安全,企業要建立HAPPC體系,嚴格按照ISO9001標準,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此外,要加強市場開拓力度,建立精干的營銷團隊,拓展海內外市場,進一步增強威海海珍品的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推進海洋漁業內涵發展。
【相關鏈接】
水產品加工業產值
占總產值的36%
1-10月份,全市加工水產品212萬噸、實現產值1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和3.2%。水產品進出口總量32.8萬噸,進出口總額10.0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2%和8.7%。其中出口量25.5萬噸,出口額8.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2%和10.1%。新上和續建水產品加工項目23個,總投資額29.6億元。
目前,全市水產品加工企業近千家,比去年增長76家,規模性的水產品加工企業約400家,水產品加工業產值占水產品總產值的36%。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