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22畝池塘的水面,去年養叉尾鮰一個品種,就撈到純利潤17萬元。”12月20日,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土地鄉六組,正在投喂餌料的養魚戶符俊安跟筆者說道。
土地鄉水產品生產負責人楊述成告訴筆者,目前全鄉叉尾鮰 養殖面積已達到4000余畝,占水產養殖總面積的80%以上,去年叉尾鮰總產量達到240萬公斤,共實現銷售產值5760萬元,除去魚苗、飼料、捕撈等所有成本開支,凈賺純利2300萬元,全鄉850戶養漁戶,戶平獲利27000元,成為東坡區叉尾鮰類品種養殖規模最大的一個全鄉 “一品”養魚基地。
土地鄉是個丘區鄉,當地山平塘、蓄水池等水面較多,當地農民歷來有水產養殖習慣,但過去 養殖品種過多過雜,難成規模。為改變這種狀況,該鄉通過調整水產養殖結構,著力在連年銷售不衰,價格穩定增長,市場走勢一直看好的叉尾鮰養殖上做大文章。
為解決魚苗來源問題,土地鄉在慶豐村建立了150畝叉尾鮰魚苗繁育基地,解決了以往從廣東等地購運魚苗,風險成本偏高的問題。同時,養殖戶購買增氧機、投餌機等魚用機具,還享受國家購置農機補貼政策,目前全鄉補貼款已達40多萬元。
圍繞提高養殖技術水平,該鄉按照“一村一品”專業村布局要求,邀請區水務局和通威公司水產養殖專家,多次開展培訓,現場指導養殖,減少了魚類損失。“這些年我養叉尾鮰,連年豐產增收,幾乎沒有任何風險,而且今年購買6臺增氧機,還獲得國家3000元的購機補貼,成本降低,養魚咋不賺嘛?”慶豐村的符俊安對筆者說。
“對水產品銷路問題,養殖戶們更不用愁。”土地鄉養魚協會長、商品魚營銷大戶覃昔中說,“我從事市場營銷多年,信息比較靈通,而且全鄉的叉尾鮰在外已有了品牌,每年光是我購運外銷的成魚就有上100萬公斤,加上袁曉華等10多個營銷戶,全鄉產的成魚幾乎被我們外銷一空。去年總產叉尾鮰成魚240萬公斤,平均每公斤售價24元,共創銷售產值5760萬元,讓養殖戶戶戶賺得缽盆缽滿。”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