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12年,雖說養殖水產品行情普遍較差,不少養殖戶虧本,但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2012年每個品種都有養得好的人。不論他們用什么方法取得成功,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以生魚養殖為例,2012年,雖然整個行業普遍虧本,但也有養殖戶比別人想得多一點、做得也多一點,或者養殖策略比別人更勝一籌,所以他們賺錢了。
何桂逢:200多畝產值超千萬元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漁龍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何桂逢,總共有400多畝魚塘,位于順德杏壇鎮西登村,其中200多畝用來養殖生魚。據他介紹,按平均畝產13000斤來算,去年平均生魚價錢7元/斤左右,200多畝魚塘的產值近2000萬元。
何桂逢稱,自己養殖生魚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加上能夠較好地把握市場,錯峰出魚,價錢更高。
在整套生魚的養殖管理流程中,何桂逢認為,苗種階段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做好抗應激,黑芝麻(即生魚水花)下塘三天內甚至在幾小時內可能全軍覆沒。”如何提高苗種的成活率,何桂逢自有一套精細的管理方法。
1月20日,在何桂逢的養殖場,記者見到有一口塘搭著溫棚,這在順德生魚養殖中并不多見。何介紹,現在棚里養著過冬魚,等到清明前后魚出完了,溫棚則用來標粗魚苗。
據了解,大部分的養殖戶標粗時只是在魚塘邊圍網標粗,像何桂逢這樣高成本的投入確實不多見。他一般每年4月初放第一批水花標粗。此時雨水較多,搭建溫棚標粗可以隔開雨水對魚苗的應激,可以大大提高魚苗的成活率,“溫棚標粗,成活率一般可達4-6成。”據佛山市順德區潤聞貿易有限公司大區經理韓勇超透露,去年順德大部分生魚苗的成活率都很低,大部分都只有1-3成,“4-6成的成活率已算成功。”
何桂逢說,魚苗下塘后到吃魚漿期間主要是吃水蛛、紅蟲等開口餌料。“紅蟲買回來后要先清洗,養1-2天,吐清雜質后再用來投喂,否則容易得腸胃病,也會降低苗種成活率。”同時,分級過篩將不同大小規格的魚分開養殖,可以提高成活率。“9朝前要過篩3次。”何桂逢說。
養好魚還要賣好魚,何桂逢深諳其道。“4月初放第一批黑芝麻,9月15日前賣魚,就肯定能有好價錢。”何桂逢說,此時舊魚剛賣完,新魚還未大量上市,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價格自然高。
為了第一批魚可以趕早出魚,何桂逢嚴格控制投苗密度,一般朝苗投放6000-7000尾/畝。用膨化料養至2兩左右時,開始投喂冰鮮,這樣一來,第一批魚就可以比別人提前15天出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